饮冰 第111节(2 / 2)
如此气势汹汹地不与人方便,他人又怎么能报之以方便呢?
“请其他人先出去吧,”徐冰砚淡淡地开了口,语气十分平和,但气势却极慑人,“先生也应当有话要单独与我讲吧。”
程故秋眯了眯眼,眼中一闪而过一丝微妙,斟酌片刻后方抬手对身后的军警们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离开;为首的那位军官似乎有些不放心,还试图劝:“程先生,这……”
“无妨,出去吧,”程故秋同样声息平稳,“徐将军本就是军部出身,早便视你们若无物。”
这话真通透,说得那个小军官也有些尴尬,思来想去终于还是退下了;徐冰砚没说话,只给褚元递了个眼神,褚右副做事更麻利,敬礼之后便同样带着自己的直属退出了房间。
“时间宝贵,我便不耗时铺陈了,”一片僵持中程故秋先开了口,他直视着徐冰砚的眼睛,像是与他分庭抗礼,“总司令有句话让我带给将军,并让我今天就带回您的答复。”
徐冰砚挑了挑眉,淡淡道:“请讲。”
“如今北伐大业将成,全国必将一统,此后诸事大有可为,”程故秋身上的文人气不知何时已渐渐褪去了,此刻的他是一位官员,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官员,“司令感激徐将军在此次北伐中的配合和贡献,未来也依旧会需要将军的助力……”
“……等全国的战事都结束了,将军可愿意到南京去么?”
第181章 衰微 径情直遂。 寄此良途。
这话说得十分委婉幽深, 要仔细听才能察觉其中的门道——上面那位可不是要请他去南京游乐闲谈,而是要他将五色旗彻底抛下、转而对着青天白日宣誓效忠。
……效忠?
他从来不是三心二意的人,只要认定了就能干干净净剖出自己一颗心、不撞破南墙便绝不会改弦易张;可如今他已无法再相信任何主义, 反复的失败耗尽了他寻找出口的力气, 此刻的他不过是个瞎了眼的人、只凭着一副苟延残喘的躯壳在这荒芜的永夜中摸索前行。
——信都不信又如何能宣誓效忠?何况他根本不认同他们的做法, 起码不支持这次所谓的“清党”——如今国家百般凋敝, 革命北伐正是最需要万众一心的时候,可孙先生一去世顶上的人便撕毁了合作协议, 这样的政党就真的值得效忠么?
“请代我谢过总司令,”他微微垂下了眼睛,漆黑的夜色全都淬在他眼底,“北方形势尚且未定, 去南京的事不妨往后再议吧。”
这是推托的话,官场上的人怎么会听不明白?程故秋的神情变得更漠然了,仿佛已经看透了他的心。
“徐将军, ”他的语气变得特别严肃, “这是党国给你的机会……希望你能好好珍惜。”
“珍惜”?
这便是威胁了吧——倘若不对青天白日宣誓效忠,那么所谓的党国便不会再对他留有余地, 他会被当成旧势力的余孽扫清殆尽, 只剩一副枯骨用以警示他人。
他沉默不语,看上去并不容易回心转意,程故秋的气息因此也变得有些沉了,像是不能理解他因何不肯答应;过一会儿又不着痕迹地瞥了一眼坐在他身边的白清嘉, 她依然那么美丽,即便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他只看了那么一眼,像是打算了结一场旧日的夙愿,可实际上它并没能了结, 甚至还在暗地里愈演愈烈——这导致他生出了一瞬的冲动,分明是书生的意气又在偷偷作祟,只见他忽而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看样子是打算离开了。
“那么就请将军仔细斟酌吧,”他这样做着结语,“司令不是太有耐性的人、而且一贯好疑,这一点望你谨记。”
说完又若有若无地往官邸二楼的方向看了一眼,许是早就晓得他的老同学正躲在那里,他本要抓人回去复命,不料最后却还是被故人重逢的感慨撩拨得失了分寸,倒是狠不下心去做那个叛众离亲的刽子手了。
“我能帮的忙有限,最多只能担待到明日,”他的眼睑微微垂下,声音也低下去了,笔挺的中山装说实话没那么适合他,压住了他身上原本的斯文与飘逸、显得有些太过沉重,“你们若有什么安排……尽快办。”
最终他们还是安全把李锐和秀知送出了城,同行的还有若干他们的同志,临别时李锐对徐冰砚深深鞠了一躬,倒是难得显得严肃郑重。
“这一走恐怕前路艰辛,也不知道往后还能不能再与你们见面,”他的嘴角挂着一丝苦笑,可眼底最深处却还蕴着一缕小小的火苗,“但路总要靠人去走、说不准哪天便走成了,依我看只要还活着一切便都有希望,无论多大的事业都可以做成。”
他倒比徐冰砚乐观得多,踌躇满志的样子令人看了难免歆羨,后者亦有些感慨,心想倘若真有那样一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路,他便是死了也要亲眼看一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边角也好。
但这话他没有讲出口,克制的男人永远沉默寡言,不会让自己的希冀变成他人心中的负累,因此在最后握手告别时只赠予友人简短的八个字——
径情直遂。
寄此良途。
而在接踵而至的那一年当中,整个国家又发生了若干惊天动地的变化。
北伐军的势力从珠江流域一路扩展至长江流域,到1927年6月,武汉政府的北伐军便与北方国民军于中原会师,于是黄河流域也为革命力量所控;1928年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中途于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大帅之子张学良接手其位,同年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将“北京”更名为“北平”,至此国家总算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1)
——上海的天自然也要跟着变的。
徐冰砚果然在战争结束之后被强召到了南京,而他对“党国”的信仰和忠诚显然无法使南京总统府里的人满意,他们试图将他扣在首都、不再放他回到上海,形势最危急时却是金勉金先生出面为他作了保。
他原是上海三宝来拍卖行的东家,当初还曾与白二少爷一同搞过革命、后来又一同流亡到日本,那年他们被当局和徐振追杀,还是徐冰砚出面救的人,不料多年以后便轮到他偿还这番恩情了——他对南京方面保证,说徐将军的舅兄曾是中华革命党的一员、更曾为了党国的光荣大业捐躯牺牲,而徐将军过去又多次帮助过革命党人的行动,必然会是一位忠于党国忠于人民的人才,绝不会做出对革命不利的事。
南京方面斟酌了许久,最终还是放他走了,金先生亲自把人送到了车站,彼时亦是叹息不止。
“将军对党国可是还有什么疑虑?”他问,“我和清远都甘愿为它效生效死,或许……也没有那么糟吧。”
这话解释起来该有多麻烦?他已经很累了,更无意与他人拆解自己的心,于是只淡淡地回答:“先生哪里话,党国的一切自然都是好的。”
金勉听话听音,也明白自己无法与眼前这个深沉肃穆的将军交心,于是最终只是默默把他送上了去往上海的火车,临别前又忍不住多嘴一句:“无论如何将军也要想想后路……一个为国家操劳半生的人,最后总不能被圈死在自己人手上。”
——圈死?
的确。
徐冰砚前脚刚刚抵达上海,后脚南京的调令便到了,说是要换一位新的司令到上海驻防,而给他的位置则一降再降——甚至是他亲手带出来的部队也被拆得七零八落编入了他人辖下,还说要请他将官邸也腾出来、让给即将到任的新长官。
他从来不是贪恋权位的人、更对穷奢极欲的生活不感兴趣,只是那座官邸是他的妻子亲手布置的,他的两个孩子也都在那里长大,如今要搬出去……教他怎么忍心?
“怕什么?”
他的太太倒很开明,听了这些消息连眉头都不皱一皱,眼中的落寞也藏得很好,起码旁人是一点都看不出的。
“搬就搬,当谁有多稀罕?”她冷哼一声,高高地昂着头,像只傲慢矜贵的美丽猫咪,“这破房子我本来也没有多中意,要我说离白公馆差得远呢,我们一同回去住就是了。”
那年霁洲才三岁、说话尚不太利落,可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把他从小睡惯的房间搬空了,还是难免要着急地扯着父母的手问:“父亲、母亲……”
他十岁的姐姐同样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好把小脸儿埋在母亲怀里躲避着未知的纷扰,她母亲轻轻拍着她的背,声音轻柔极了、还带着盈盈的笑意,说:“前几天不还说想念外祖母和表哥表姐么?我们一起回去住段日子,让你们两个小猴子痛痛快快玩几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