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功名路科举 第85节(2 / 2)
虽然对于寻芳来说只是滴水之恩,但是对杨雪松来说,这无益雪中送炭,所以感激万分:“你之前资助我家做生意,如今连我母亲姐姐都安顿妥帖。叫我如何不感恩?我杨雪松将来即便有了个好前途,其中也有你许多功劳。”
叶寻芝在一旁调节气氛道:“快别这么说,你这样说他,岂不羞死他?”
大家这才笑笑,边聊着边吃饭,寻芳还跟杨雪松说了一些他母亲跟姐姐接下来的安置问题。
“你如今也不在家,她两个女人家,尤其你姐姐生得俊模样,家里又只有一条狗还能护主,你娘年纪又这么大了,之前又得过病,会不会再复发,也没个准的,到底要有人照看才好啊。
况且如今一个暴雨,你们家就漏了个窟窿,下次指不定就塌了,危险的很。依我所看,以后还是直接住在我家就好了。反正空着也是空着,人住进去也热闹。里面俞家父子的人品我也能担保,总比让她们回去住强多了。”
杨雪松觉得不能这么麻烦叶寻芳,便说道:“这不成了我们赖你的了?要我说,住是可以住,但是到时候咱们也要说好,我们得给你们家钱。算是租的。”
寻芳原本不想要,结果叶寻芝在一旁拉了拉他的手,朝寻芳摇了摇头。
寻芳挑眉,将到嘴说不要钱的话憋进了肚子里。想着这样白让杨雪松住,倒显得有些施舍的成分了。
于是改了话道:“那这样吧,我是个从来不问米粮价格的人。家里有什么我用什么,对于钱的事情并不精通。我那屋子,原本买来就不贵,况且放着也是放着,你又不想白住着。如果要租,一年我算你三四两银子,这样行吗?”
寻芳其实问米粮价格,但是如果说自己精通节俭之道,未免太不符合自己的人设,于是才说自己不懂米粮价格。
他大概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杨家一年的收入,觉得不说四两银,就算拿出五两银子来租房子,他们家应该还能有盈余。
这时候的房租他是不知道的,但是丹城的物价不贵,寻芳开这个价格,就算便宜了杨雪松一些,也不过是二三两银子的差距罢了。
杨雪松原本还觉得少,想要多给叶寻芳一些。这时候叶寻芝又出来劝上两句,这事情也就说定了。
俗话说,亲兄弟人家还明算账,空口说的不如纸上写的。
晚上吃完回去,寻芳还跟杨雪松拟定了一张租赁的契约,加上了一年的时间,还有租赁的银钱。各事项写得清清楚楚。
叶寻芝就在这里做了公证人的身份,见证二人之间的租赁关系。
契约已经写好,杨雪松心下松了一大口气,心中对寻芳又是感激万分。
他在府学内求学,别的都不担心,最担心的就只是家里老母跟未嫁的姐姐。如今寻芳这么帮他,就完全帮他省去了这些烦恼。
租屋里有俞师傅保护不说,还有墙有门,跟他杨家那个小院子比简直不要安全太多!
如今老娘跟姐姐有个着落,杨雪松也就不再有什么好担忧的了,接下来总算能一心铺在学习上了。
第91章
写完了契约, 寻芳的心也放下了不少。
虽说不及杨雪松那样日日悬心,寻芳也是关心着杨家一对母女的。
毕竟古代奸1□□子的事情比现代多的多,像是杨家这样的穷苦人家, 就算是去告人奸1淫,这刑法也不会到断腿这样残忍,甚至只要有钱,就能够摆平。
甚至有些愚昧些的家庭, 只要对方肯娶了那被强1奸的女孩, 双方有共识, 父母之命就这么将女儿嫁给了施暴者, 寻芳是有所耳闻的。
寻芳有跟杨雪松是朋友, 杨杏儿是个好女孩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若是将来真有人如何了杨杏儿,那他们就是后悔都迟了。况且她们两个女人还得商量着赚钱, 古代的话来说就是抛头露面的。
出去挣钱独立自强原本没什么, 只怕别人也注意到了杨杏儿的好, 并且想要强取豪夺,这就不好了。
如今让杨杏儿住到自己那里, 俞先生是个君子,俞敏也会武功,这样一来, 他们母女平日里也能有个人保护。
古代女子比起现代来太没有保障了些。别说是担心杨杏儿,就连在家里安全很有保障的叶宝儿,寻芳都很担心,他想要站得更高, 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妹妹。
妹妹迟早是要嫁人的,若是他足够强大的话,就能够成为妹妹的靠山。
只要她有个靠谱的娘家, 他妹夫就不敢对宝儿如何。他肯定会为宝儿找一个好的人托付,可毕竟有些人就是善于伪装,知人知面不知心,一旦将妹妹嫁过去,鬼知道他会不会对宝儿好。
寻芳可能有些妹控的思想,总之就是觉得,世上能够对妹妹最好的男人,只有他自己。
将来若是妹妹嫁了人,要是那人敢对她不好,那他就得有带人打进他们家的能力。
只要对妹妹不好一次,他就将那人打一次,对妹妹不好两次,他就打到妹夫怕为止!
契纸是一式两份,杨雪松来的时候带够了银子,不是为了全部花完,有一些钱是为了以防万一的,这次正好动用了那些以防万一的钱。
杨家是准备在三年内将欠寻芳的钱全部还给他的,所以即便有了钱,杨雪松在消费上还是很节俭。
这边儿几人写好契约,正闲聊这,就听见外头有人来访。
是之前在酒席上聊得好的一些人,大概是听到寻芳来了,晚上住的近的都过来说上两句。
这会儿离寻常睡觉的时间还早一些,况且这里有少部分的学生是喜欢挑灯夜读的,似乎是觉得晚上背书效果比较好,所以有些人的眼睛视力不太好。
毕竟晚上没有白炽灯,蜡烛的灯光再亮也比不上白天。
这时候快要宵禁了,就不能随便出院,但是院内人多,大家聚在一起热闹。
只是不能聊太久,再晚一些,一群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不太像样子。所以大家一般若要聚,就是约在外面聚的。
但即便是诗会这类的聚会,也不宜太多。因为在训导他们看来,这些已经是杂学了。
若是将这名声传到外面去,说你天天喜欢搞诗会,就不爱钻研正经文学,对文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好名声。
若是在唐朝的话,这些名声倒是有利。因为朝代的画风就独特。唐朝科举就有一种叫“通榜”的东西。
“通榜”就是考官将有社会声望的人制成名单,考试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来录取。
所以唐朝的许多文人就喜欢到处“投稿”,将自己写的诗文投给有名望的人。若是能够被那些有名望的人的提拔,那仕途就会好走许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