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39节(1 / 2)

加入书签

三月二十八日四更天里,伯爵府灯火通明,兄弟二人各从院中出来,裴少淮身着深青官服,头戴乌纱帽,而裴少津身着礼部所发的贡士服——青色圆领棠苧蘭衫。

一深一浅,均为青调。

兄弟二人皆是要入宫,裴少津是参加殿试,裴少淮则是作为官员,参加殿试前的大礼。

裴少淮亲自为弟弟戴上方巾,令其更添几分儒雅的文气,并叮嘱道:“今日皇上亲自出题,想来与以往的路数颇有不同,然万变不离其宗,你大胆去写便是了。”

“大哥,我省得了。”

灯笼辉光映照二人脸庞,兄弟并肩站在一起,几近同高。此等寻常情景,在这样特殊的时日里,叫人见了动容。

两驱马车启程,并齐朝东而去,临近皇城墙下了,才道别分开。裴少淮身为京官,上朝由午门进去,而裴少津参加殿试,要与其他考生先齐聚承天门外。

辰时到,天子驾临皇极殿,文武百官及三百余名考生行大礼,殿试开始。

裴少淮列于百官当中,因知晓是皇帝亲自出题,他对今年殿试的策论题目颇有几分好奇。依照常规,策论出题一般含有三个层次——首先以圣人治国方略之言为引子,随后联系历朝史实或是当朝时事,最后让贡士们就此谈见解、主张。

涵盖三层,策论题目一般有数百字。

胡阁老宣读殿试题目时,却只有寥寥几句,只闻:“天子策问天下文士,论大庆开海之利弊,提扬长避短之良策。”简练干脆。

也足以见得,皇帝对于开海一事态度很是坚决。

题目宣读完毕,群臣退下,贡士们席地而坐,开始作答。

裴少淮慢步走在殿外的廊道里,正在琢磨玩味皇帝亲自出的这道题目。

其一,君强则臣弱,皇帝能出这样的题目,内阁大臣无人反对,便说明皇帝已牢牢握住了内阁,如今的内阁更像是皇帝的秘书处。

其二,皇帝亲策贡士,若是接下来再亲自阅卷、评卷,则将“天子门生”演绎到极致。皇帝是想用新臣换旧臣,罢黜冥顽,重用亲信。

皇帝说话做事愈发果决,又支持裴少淮所提的系列新政,明明是站在同一边的,然裴少淮心中惴惴——他不知道皇帝能否容忍有朝一日权杖渐渐流失。

在这世道里,能稳稳坐在天子之位上,皇帝岂会只有一副面孔?裴少淮停步,醒了醒神,暂且将这些念头埋了下去。皇上爱民为民,已是极难得的圣明,只消皇帝一直秉持此道,他们之间便可一直君圣臣贤。

裴少淮转而想些其他的,心想,少津、言成作答“开海利弊”此题,势必如鱼得水,可以将昔年所学所见一一显于笔下,不枉客居他乡游学数年。

心间松快了不少。

一路思绪不断,不知觉已回到了六科衙门。因心思在别处,裴少淮走入衙房时,见到墙上有道身影时,略一怔。

定眼望去,才发觉是燕缇帅过来了。

“裴大人不在,鄙人唐突,自己烧了壶水,喝了盏茶,裴大人不介意罢。”燕承诏道。

看来已经在此等了些时候。

“燕缇帅对我这儿倒是熟。”裴少淮说笑道,又问,“自腊月起,有段时日没见燕缇帅了。”

燕承诏应道:“南镇抚司两位副官随吏部南巡,衙门里事多,人手不足,遂这段时日不常入宫。”一本正经地说着慌话。

“既然这么忙,今日是什么风把燕缇帅刮来了?”

“给裴大人送这个。”燕承诏应道,而后庄重伸手探入怀中,似乎在掏重要物件。

裴少淮以为燕承诏从别处探查到什么重要证物,有案件要一同商议,结果却见燕承诏掏出一枚红鸡蛋,递到了自己跟前。

原本有些严肃的神情,顿时堆笑,裴少淮接过红鸡蛋,恭贺道:“恭喜燕缇帅喜得千金。”

又道:“燕缇帅送一枚红鸡蛋过来,可比送一块黄金还难得。”

燕承诏明明得意欢喜,却还掩着,却掩不住嘴角一直上翘,说道:“这段时日辛苦裴大人一个人常常入宫下棋了。”又若有其事说道,“两司还有要事,我便先回去了。”

“我送送燕缇帅。”

“不必。”

回南北镇抚司明明要从南门出,裴少淮却见燕承诏往东门去了。

……

皇帝在皇极殿中待了足足两个时辰,不仅在高座上观望贡士们作答,还在胡阁老的陪同下,到贡士席间巡游了一遍,直到临近午时才离开。

再说场下众贡士,时辰已过半,不少人笔下尚未成文。平日里一笔千文,此时却才思枯竭,踟蹰半晌才得三两句。

一来是因为题目并未引用贤人之言,他们不能就经义去写见解,少了许多虚言。

二来不少贡士未曾见过沧海,未曾了解过开海行商,更不曾知晓临海百姓之疾苦,又岂能明白其中牵连的诸多门道?

不能写虚言,胸间又无见识,这篇策问文章自然难写。

那些曾仔细研读过北客文章的贡士,则颇感庆幸,因为北客曾写过两篇与开海相关的文章,可以借鉴一二。

那些生于临海之滨的学子,本应最占优势,却也有不少人——生于海畔却不曾观望潮起潮落,活于民间却不知民间疾苦——也是枉然。

裴少津初闻此题时,略有些兴奋,但很快他便冷静下来,沉着作答。

大哥力推开海,亦承认若是开海不慎不当,势必会有弊端生,于百姓有害。是故,大胆指出开海弊端非反对开海,而是为了更稳妥地开海。

皇帝出题干脆,裴少津作答时亦干脆,不写恭维之话,开篇立论:“力农保民为固国之本,率练水师为守国之器,而后才有开海通商,广开源流。”

他写道,百姓安生、水师强盛、开海通商三者相辅相承,但缺其中之一,则容易生弊端。

譬如说,外销最是紧俏的蚕丝、锦缎,皆是产自于田间。开海以后,商贾豪贵见种桑养蚕有巨利,则百姓容易失了田地,没了粮食,难以衣食其力。

又譬如,开海之处愈是繁华,若无水师镇守,则愈是易受倭寇水贼侵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