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52节(2 / 2)

加入书签

裴少淮明白杨时月的意思,也知晓她的话很是有道理,他轻松笑笑,道:“你不必担心。”

又道:“老百姓想听的不是道理,毕竟道理是讨不了生活的。”

所以他才会提前去读这些“杂书”,早早做些准备。

……

经南北运河到了苏杭之地,他们便改走陆路了。

马车颠簸,比在船上更难受一些,幸好裴少淮他们出发早,时间还充足,并不急着赶路。

一路平平静静,连个蟊贼的身影都不曾见,裴少淮觉得诧异,心想苏杭南下一带何时变得这么安定了。

直到有一夜,见到燕承诏的副将从前头折回来复命,他才明白——燕承诏早早安排副将带人在前头开路,大贼小贼一律料理干净了,所以才有他们这一路的平顺。

“燕指挥厉兵秣马,佩服佩服。”裴少淮先敬一杯。

燕承诏并不当事,只淡淡应道:“兵常练才能常锐。”

在官道上颠簸一个月后,裴少淮他们终于从杭州赶到了直隶双安州。双安州受朝廷直管,裴少淮上任,暂时还无需去见布政使、泉州知府等官员。

双安州虽是偏僻了一些,但着实是个好地方——地处九龙江入口,有湾也有岛,防风也防浪,妥妥的天然良港。

其北接壤泉州府,其南接壤漳州府。

一旦裴少淮在此处成功开辟港湾,介于泉州港、漳州月港之间,便可“替代官商,抑制私商”。

到了实地,见了九龙江,远远眺望了嘉禾屿,裴少淮愈发确认自己选择此地没错。

州衙设在同安县城内,嘉禾卫则设在岛上,裴少淮与燕承诏暂时道别,各自上任。

至于两家购置府邸,相邻而居,还需安定下来后,再做打算。

裴少淮与燕承诏拱手作别。

……

入了同安城内,大街上虽无阁楼林立,但也算是商铺比邻,一家连一家,并不算破败。

相较于江南苏杭小桥流水的韵味,闽地百姓的房屋、衣着,颜色更为丰富一些,足够夺目又不失古朴。

小南和小风很是好奇,撩开车窗看个不够。

前来迎接的是同安、南安原来的两个知县,他们现在受裴少淮所管,是双安州的同知和通判。

齐同知说:“双安州衙就在前头,很快就到了。”

裴少淮远远望去,看见一处装饰华丽的院落,红梁绿瓦,颇为气派,不仅庄严肃穆,且精美讲究。

他以为是那里,心中甚至有些惊讶——只怕比宛平县的县衙都要气派了。

结果马车渐渐走近,却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往前走。

裴少淮撩开车帘一看,院前立着牌坊,又有石狮坐镇,悬挂着“齐家堂”的牌匾。是同安城里齐姓人家共建的祠堂。

杨时月亦察觉出些许意味来,低声说道:“初次前往州衙,究竟是必须途径此处,还是有意途经此处?”

裴少淮点点头,示意他听进去了,低声道:“回去再说。”

往前走了两里路,终于到了双安州衙——原来的同安县衙。牌匾刚替换不久,墨迹还是新的。

这里规模与太仓州衙差不多,院落方正,临街清净,是个不错的地方。

但远不能比齐家堂。

接下来几日,皆是在打理州衙后院,暂且住下。裴少淮白日前往衙房,熟悉州衙内的情况,有个机灵年轻的衙役,官话说得不错,裴少淮便让他跟着自己打点左右。

衙役姓包,是捕快班的班头,裴少淮客气唤他一声包班头。

这日,皂、捕、快、壮四班衙役点卯之后,大家散去时,少不了有些玩笑打闹,裴少淮听不懂当地话,却能依稀听出“伯”、“叔”、“兄弟”等词——他们之间相互不唤其名,而唤辈份。

裴少淮把州衙名册拿来,发现近九成人姓齐、或是姓包。

他把包班头叫来闲叙,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中间问道:“这同安城里,是包姓多一些,还是齐姓多一些?”

包班头应道:“回大人的话,从前是包姓多,如今齐姓占了五成半,应是齐姓多一些。”

裴少淮佯装惊叹道:“看来是两个大姓氏了。”

“咱们这小城里,哪敢说什么大姓氏。”包班头介绍道,“要说大姓氏,那福州的上官氏,还有泉州颍川堂的陈氏,才算得上大姓氏,齐家堂跟他们一比,也就在这同安城风光风光罢了。”

“城里还有些什么姓氏?”

“李张赵王都是有的,只不过姓得少,有些人家改姓,便就更少了。”

第163章

安顿下来后,裴少淮开始每日早出晚归,在双安州内四处采风,一来要熟悉此地的地形地势,选取良港良湾;二来,闽地乡风民俗与中原一带相差甚远,唯有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才能深刻理解。

闽地以山峰、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一路南下时,裴少淮就曾体会过——撩起车帘往外看,官道两侧,所见之处皆是山坡绵延。

八成山,一成水,仅剩一成才是田亩,典型的人多地少,不利小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