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十二副宝甲,大郎当取一件(1 / 2)

加入书签

汤隆向萧唐说罢,随即将手中那一团呈金色的物件拎在手中一抖,蓦的金光一闪,萧唐眼见汤隆便将那件似是背心软甲的高仿品用双手拎住。

萧唐将那软甲从汤隆手中接了过来,又掂量了一番,觉得这轻甲只约莫五六斤重,上面的雁翎甲片也多是以细鳞锁子钢环串联而成。做工十分精致,手艺比起汴京器甲所、御前军器所、制造军器所和都作院等汴京官门军械作坊内锻造手艺精熟的作头、铁匠也是只高不低。

而汤隆眼见萧唐端详着自己费心竭力打造的软甲似乎也甚是满意,他也十分的得意的说道:“兄长那家传的雁翎圈金甲做工果然繁复的紧,单是雁翎甲片的打造择材便要十分讲究。小弟反复推敲,估摸着兄长那家传宝甲的制作之法不只有我大宋造甲的手法,似乎也结合了青堂羌打造锻甲的手段,便尝试将大多甲片熟铁锻成薄片,出火后频加冷锤坚性,用锉开齿使,其厚度较之先前减少七成上下。

小弟也曾拿宝甲试过,在距离五十步远用强弩来射甲也不能射进去。凡是以箭簇贯射甲上的扎片,箭簇锋尖大多反卷也穿不透铁片。这才算是仿造兄长那雁翎圈金甲打制得神似形也似,也好教山寨弟兄们征战厮杀时能够用上。”

萧唐又向侃侃而谈的汤隆望将过去,发现这个金钱豹子脸上、身上的麻点似乎又多了一些,虽说汤隆嗜赌,可是他在打造军械上倒颇有独妙的匠心,如今也的确是能够一展所长,日后寨中兄弟多出件类似金丝背心、乌蚕衣的护身法宝,起码也不必再担心身中流矢暗算,在冲锋陷阵时生命也能得到极大的保障。

可是......如此珍贵的轻甲却只有十二副么?

萧唐再向汤隆说及寨中军械作坊倘若能再多些铁匠帮衬,是否能加快再多打造出些轻甲的时候,汤隆却摇了摇头,叹说道打造恁般不依寻常手段制成的软甲,无论是煅烧铁坯、掌控火候、材料选择,全凭个人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就算多些人手同时打造同样的东西成功率反而更低。每个人手法火候不一,造出来的军械甲胄软脆差异明显,就算打造成型,最后入手也难成正品。

何况大宋官方打造军械甲胄的机构实行分工协作,京师与地方州郡兵器作坊下辖光是制作铠甲就要分大炉作、小炉作、穿联作、磨锃作、摩擦结裹作、头魁作、熟皮作、头魁衣子作等许多作坊,二龙山大寨中的铁匠作坊毕竟还是人力有限,一边赶工按雁翎圈金甲的样式制造轻甲,一边还要打造其他军械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这些年来汤隆能打造出十二副轻甲来,已是日夜不辍的反复尝试,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汤隆又说及宋人以热锻手法制出的甲片,在处理正火,回火,淬火与退火热的工序时的手法固然精妙,可是便如宋国重步兵装备步人甲,虽然是能覆盖全身的重型钢铁扎甲,可是也只能不断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也会有大幅降低士兵行动力的弊端。而西夏人打制用多块较小的长条铁甲片层叠缝制的札甲,尤其是青堂羌极擅用冷锻的法子造甲,可是这种方法搬到大宋却很难成功(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之中《卷十九器用》中有载: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柔薄而韧......)。

似乎也是由于夏国地界所产的原材料与宋境产出的大有不同,在硬度、塑性、强度上都有偏差。加之宋境内作坊的铁匠本来就很少有人对夏国的造甲工艺所知甚详,又如何能想到结合宋夏两国的打造技术仿制造甲?

也是得益于汤隆是延安府治下知寨官之子,是边庭西陲出身,不但对夏国造甲的工艺十分了解,又有祖传的锻造手艺,是以才能做奇思妙想尽可能利用徐宁家传的雁翎圈金甲而打造出恁般轻甲来。关于铁石矿料的择选,还是汤隆凭托主管镖行营生的杨林有意进购些西夏特产的特料,几年积累下来再加以不断的尝试改良,现在汤隆便是仍想打造轻甲,原材料却早已用光,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仿制宝甲的事宜也只得暂时搁浅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