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会盟下(1 / 2)

加入书签

今晚的扬州城看似繁华似锦,然而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就在李重霄等人与楚王进行会面的同时,为了那一场武林盛会,甚至听说还有可能是女帝的招亲会盟,多少江湖人心潮澎湃,也有多少真正的巨头细细斟酌之后,携重金重财,千里迢迢赶赴了扬州。

江湖人不与王公贵族同堂一室,只是很基本的一个不成文规定了,所以自当楚王与扬州城中的权贵忙于会面另一位权贵,也就是蜀王李重霄一行人的时候,江湖人物已经蜂拥而至。

只不过属于江湖人的时间永远都是夜间。

扬州城中宵禁不严,一般情况下还是要看楚王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平时的时候夜市也总是开放,毕竟扬州是一个真正的大都会,商业贸易是扬州的经济大头。

李重霄等人疾驰于扬州巷间,很快的返回了客栈之中,然而那些真正明日参加武林会盟的江湖客们,今日却齐齐聚集在城西。

这是宝器宗的特别安排,一是为了好划分,二也是为了给李重霄他们一个特别的待遇,凸显出宝器宗对于李重霄一行人的真正重视。

不过西城区也是扬州的繁华路段,尤其是各种客栈,扬州城的西段,多是往来的暂住客居住的地方,因为那里交通更加的方便,要是出城去各地的话都有更好更坦荡的大道。

城中的脚夫还有闲汉也大都在城西闲散着,有往来的旅人的话,这些人可是要赚上一笔的,多少走小本生意的商人,也是要靠着这些打零工的闲汉和脚夫,才能将自己慢慢当当的货物运到具体的地方。

不过到了晚上这些人可就不会在了,他们大都是有家的人,虽说可能没有什么正事来做,家中也不怎么待见他们,但是毕竟人嘛,有家都是要回的。

而江湖客们,尤其是那些大宗大派的人物,则是全部靠着自己的人手来运送。

武林会盟虽是会盟,但是却更像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宝器宗虽没有要求,女帝也没有去说,但是各宗各派都很是自觉地准备好了足够的贺礼,因为至少……他们知道,这次武林会盟就算盟主不是这位年轻有为的女帝,也会是一方人物,这贺礼到时候转手也很是自然。

况且听说宝器宗为了这次会盟的布置,可是下了血本的,让宝器宗出点血当然无所谓,但是象征性的人情礼,还是要给的,这在江湖上叫做礼尚往来,谁都不愿意当个恶人不是?

所以在城东稍显肃穆又状况齐出的同时,城西的江湖势力也已经开始有了些小小的摩擦。

宝器宗派了两位舵主在这里迎接众位江湖势力的大头,今日自然不是正式的迎宾入场,但是也要给他们安排好住宿,必要的话,城中多数产业都有宝器宗的影子,有什么需要搭手的,宝器宗也是乐意效劳。

两位舵主的职责其实与公琰瑜差不了多少,但是尊卑有别这种事情还是不说出去的好,公琰瑜能远在千里之外,直接赶赴永安城去迎接贵客,顺便还能够慢慢的化解隔在两个势力之间的矛盾,这当然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像是当年李重霄第一次离开铸剑山庄之后的事情,公琰瑜也是挑过了时间,特地为李重霄再解释过,那些解释也得到了胡云河的确认,大家分析中也渐渐明白了,在李重霄离开后不久,其实宝器宗就已经收手了,虽然心情上很难接受,但是事实就是,已经被压制成那个样子的铸剑山庄,要让宝器宗再搭上很大的风险去冒险兼并,这样的事情宝器宗只会果断的放弃。

所以两股势力的无缝衔接之下,让铸剑山庄很是迷惑,让铸剑山庄一直以为,那段最艰难的时间,是宝器宗一直在步步紧逼,最终落得那样要鱼死网破的局面,若不是真的让胡云河还有卢莹逃出了那场围杀,胡云河千里奔袭至蜀王府,事情的结果还真的不一定会被破解。

只是可怜了某位公孙姓的宝器宗客卿,丢了命不说,还成了双方牵线搭桥的道路。

最先来到扬州城的江湖势力并不是什么无名小辈,而是中原相当有名的一个儒道宗门。

辰霜书院坐落于嵩山一旁,与嵩山的青驼寺倒是相望无几,只不过嵩山上的僧人们没有什么尘世的欲望,这么多年来,也就只有如意一个人真正的走下过山。

辰霜书院的名号来的比青驼寺要大许多,纵使青驼寺是那七十二佛林中,相当重要的一部。

书剑双绝,说的就是辰霜书院,甚至说的不是林清玄。

林清玄当年被称作书剑客最主要还是因为他多少年都一直盯着一个书童的名号来闯荡江湖,他读的书很多,但是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没有辰霜书院真正做到的书与剑并驾齐驱,棋与招共同前进。

儒道究竟是如何修行的呢?除了儒生谁也说不明白,但儒生的就行更是让人捉摸不透,多少在书海遨游,在官海沉浮的失意文人,突然一日便成了大修行者,又有多少将心思放在修行上的儒道人,最终却是在朝堂之上登顶,这实在是说不定,说不清。

唯有一家,一个宗门,真正将儒道与修行糅合在了一起,而做出这个贡献的大人物,也就是辰霜书院两百年前的那位惊才艳艳儒圣人物,他是林清玄之前的剑神,但是真正的剑道可能也只有大宗师的修行。

不是说大宗师的剑修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但是与他在儒道上修行的成就来比,他的剑道那就是相形见绌了。

剑修的不染尘埃,力求剑招精准,招招致命,在他这个儒生的手中,变成了一种能够与佛家煌煌天音相媲美的东西。

儒家真意被融入到剑道之中,剑变成了教化之器,一招一式之间充斥着的都是那种圣人家的威严大意。

他实现了儒道多少年来都没有明确过的目标,将儒道真正的用剑表达了出来,后世也称他为儒剑老祖。

辰霜书院,就是他在晚年集大成之所作。

入了儒道,便要懂得如何去教化百姓,圣人之行,便是教化万物之德,孔生在蛮夷的中原大地之上,将教化之职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为古往今来开教化之先祖,人只有经历了知识的传承,才是真正的得到了前人的精髓,你看如今诸子百家,又有哪一家能够真正地摒弃教育的共用,靠着什么大意,靠着什么典籍来让后辈突然领悟,不都是开办学堂,然后一字一句的孜孜不倦的交于后辈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