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七大金刚上(1 / 2)
大多数古人,其实都还是挺老实的,制度乍一施行,并没有遇到多少阻力,毕竟勤快人多,懒人终究是少一些的。
那些因为自己的觉悟问题,这段日子里由勤劳变得怠懒了的人,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而那些原本的懒汉们,经过了老李头的批评教育,也开始像模像样的从新投入到了工作中。
这样的局面,在杨怀仁看来是很可喜的,不管这些懒汉们这样的积极性能保持多久,至少那种坏风气,可以说是刹住了。
至于将来,不卖力就只能拿基本的工资,他们要是觉得他们多卖力多赚钱不合适,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别人也管不了那么许多。
一场整风,倒也没见到多少雷厉风行,庄子里议论的,总体上看是积极向上的,事情也传到了学院工地那边去。
老孙头听了这件事就沉思了那么一刹那的工夫,立即便召集了其他几位把头,说以后在学院工地上,也要逐步实行类似的制度。
杨怀仁是乐见其成的,多付点奖金之类的,对他来说并没有任何感觉,而工程进度的大大提升,才是他最关心的。
也正因为及时的纠正了庄子里的坏风气,近几日来无论庄子里还是学院的工地上,大家伙都干劲十足,劳动的场面更是热火朝天。
几天后,终于来了一件让人轻松的事情。杨怀仁上奏的开府的奏折,最终批下来了。
吏部的官员送了许多官凭过来,文职的武职的都有,总共四十来张。
听起来这数量也不算多,但是好处在于这四十多张官凭,都是空的。吏部的文书只是写明了官职,盖上了大印,却没有写明官凭是颁发给具体什么人的。
而杨怀仁作为通远郡公府的头把交椅,自然有权力去把这些官凭分发给他心里觉得适合的人,甚至不用管这个人以前是不是有过功名。
府官,只在通远郡公府上有点小权,出了郡公府,其实就是虚职,什么权力都没有,也就只能拿出来给别人看看,脸上多少长点面子而已。
但在普通人眼里,官就是官,也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了,何况杨怀仁这个通远郡公如今声名远播,全大宋都在传扬他的故事。
这样的一纸官凭虽然没有实权,但不论谁拿出去说他是通远郡公府的一位官员,那也是极其有面子的。
文职官员上,吏部说如果郡公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过段时间会从新科仍旧赋闲在家的举子中挑选一些干练之人来任职。
这一点杨怀仁没说什么,这些事都是赵頵提点过他的。照杨怀仁的意思,府上真正管事的那几位管家,实际上就可以任职当官。
但是由于他们的身份低微,要是让杨怀仁这么胡来,怕是要被外人笑话。
话是这么说,实际上朝廷亲自安排诸如“府丞”、“长史”这类的文职官员,某种程度上就是官家对这些开府官员的监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