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1 / 2)

加入书签

所谓的改姓并不是有人要抢他的书院,而是书院教授的内容渐渐偏离了他设定的方向。

当初他自己编写了教材教授学生,还给学子们分成三个年级,知识的深度逐级增加。他编写的岳学五书还掀起了小范围的讨论。

本来一切好好的,可就在他去棣州任职期间发生了意外。

这事儿还要从贞观大字典编撰说起,一开始字典编撰工作被大多数人无视甚至嘲讽。尤其是世家大族,简直把这事儿当笑话看。

在他们看来,野蛮人一般的李家能搞出什么有深度的东西来?

全靠李纲、裴矩、王绩等人的关系聚拢了一帮人做这个工作,可随着字典框架的建成并流传出去,大字典的宏大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就连世家都不开始忧心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想参与进来,有些人裴矩和李纲能拒绝,有些他们不但不能拒绝,还要深表欢迎。

来龙首山书院的大儒越来越多,难免就有谁‘好为人师’的毛病犯了,去给书院的学子们讲讲课什么的。

他们当然不会用岳山的教材,而是用自己的教材,讲自己最擅长的学问。安排好的课程全部被打乱,岳山的授课计划几近停滞。

而且这么大儒讲课,对有一定基础、人格初步养成的大学生来说这是好事儿,可对于一帮子小学生来说就是坏的不能再坏的事情。

这些刚刚接触学问的学子人生观价值观什么的都还没有建立,被那些大儒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思想,顿时就晕了头了。

不知道谁说的是对的,也不知道谁说的是错的。有时候明明两个人的意思截然相反,可为啥感觉都有道理呢?

还有一层原因是,这些人对岳学五书并不是全面接受,甚至可以说评价并不高。他们在课堂上也是毫不避讳这一点。

学生们一听这么多大儒都说岳学五书不好,他们会怎么想?

所以岳山才说,他要是再晚回来一段时间书院就不姓岳了,他利用书院传播新思想培养革新派的计划也将付诸东流。

这是他无法忍受的,必然要纠正。不过纠正也需要方法,这么多大儒齐聚一堂,那是文坛盛世,如果粗暴的把人赶走才是愚蠢。

最好能想个办法,即把这些人留下,又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授课。所以他并没有急着去学堂处理这个问题,而是在家思考对策。

顺便给李世民写了两个折子,一个是开发春申江的折子,一个是关于银币的折子。

有后世魔都为样板加上开发棣州的经验在,开发春申江的折子还是比较好写的。

岳山先是分析了春申江的地理优势,然后有说了开发此地的战略位置,比如对整个东南地区的辐射,最后说了一些开发此地的对策之类的。

洋洋洒洒七八万字,在古代来说堪称篇幅巨大了,因为许多书籍都不一定有那么多字。

而且他用的是半白半文的句式,而非正统的文言文。这自然也是有意为之,就是想通过自己慢慢的让日常文书趋于直白化,写那么生涩难懂真没必要。

当然了,文章之类的继续用文言文写还是没问题的。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慢慢来,先从公文改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