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们的安排求票(1 / 2)

加入书签

孔颖达和岳山聊了一下《华夏文明》的推广问题,等到书出版之后他会以孔子后人的身份出面支持,并且明年的科举考试上必定会出现相关的考题。

虽然礼部只有举办科举的权力,出题和阅卷是国子监的权力,但身为大唐新科举体系的创建者他的话语权还是非常重的。

京考出题一般是皇帝的事情,连国子监都没办法插手。但道试、州试、县试的出题他还是可以影响到一些的。

更何况国子监祭酒于克训也是岳山的一系的干将,两人配合左右明年的科举出题还是没问题的。

这里说一下,大唐的科举也分为四级:京考、道试、州试、县试。

只要会读书写字都可以参加县试,不需要其他任何资格。

考中之后成为生员;生员参加州试,考中之后成为举人;举人参加道试,考中之后为秀才,意为俊秀之才;秀才参加京考,考中之后就是进士。

传说中的殿试是没有的,考中进士皇帝赐宴之后吏部根据名次分配工作。

因为大唐缺官吏,尤其缺平民出身的官吏,考中秀才之后就可以在本道之内出仕了。

秀才前三甲可以担任八品以下佐官,其余只能从吏员开始做起,并且做的好了可以继续升官。

但这是临时情况,等过上几年官吏没那么缺之后,会堵住这个口子。以后只有进士才可以当官,才可以当五品以上的大官。

秀才倒是也可以出仕但会变的很困难,且最高只能升到七品还不能当主官只能当佐官。

和岳山交流了一下意见孔颖达转身离开,本来他还想问一下西牛贺洲和之前那场小会议室的事情,但想想场合不对就没开口。

等他离开岳山就在书院闲逛起来。

现在书院的规模今非昔比,各科学子超过五千人。人数最多的是文学科,诸子百家的学问都有传授,最主要的还是儒道两家。

其次是法学科,没办法,这个专业最容易就业。毕业通过考核就能进入司法体系工作,很多立志当官又没有信心通过科举的人都选择读法学科。

在就是这里已经成为法家的大本营,众多法家之人都会把自家的孩子和学生送过来学习,对法家感兴趣的人也会来这里求学。所以法学院的学子非常多。

其次就是格物院了,它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少。

想想也正常,虽然这个学科比较冷僻,但它是大唐唯一一个格物方面的学科,而大唐实在太大了人口众多,对格物感兴趣的人还是很多的。

这些人平时苦于无人交流,又没有地方学习研究,渭水书院开了这门学科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人数最少的反而是原本比较热闹的道学科。

名义上是道学科,实际上就是一群道士在研究如何完善教义宣扬道教思想,慢慢的真正的道学家都转去了更纯粹的文学院。

后来这群道士也发现闭门造车用处不大,渐渐也离开了。现在就剩下吕前昌带着一群感兴趣的道士还在搞研究,顺便为道教培养优秀道士。

五千人学子在前世也是一家规模不错的学校了,在唐朝堪称是庞然大物。王绩能把它打理的井井有条,能力可见一斑。

岳山到现在都庆幸当初拉着裴矩一起搞大字典编撰,要不然就无法结识李纲,也就不能认识王绩和这么多名师大儒。

虽然大字典编撰对他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但当初认识的那一批人给他带来了太多的帮助。

在校园里漫无目的的闲逛,回想着已经去世的裴矩和李纲,他颇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就在他感慨物是人非的时候,三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面前。定睛一看,正是他的三个徒弟冯易、陈忠和李恪。

三人也看到了他,马上跑过来行礼道:“老师。”

对面一开口岳山就闻到一股酒味儿,挥手在鼻子前扇了扇道:“大白天的你们这是哪去了?”

冯易讪笑道:“去参加了个文会,实在躲不过就喝了几杯。”

见他们都神色自如就知道确实没有多喝,岳山也没有生气。他又不是老古板,徒弟喝一点酒就暴跳如雷。只要不酗酒就没关系。

正好他也有事情要找他们,这下也省事儿了,就把三人交道一处僻静的地方问道:“你们两个年岁已不小,是到了出仕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何想法。”

这话自然是对陈忠和冯易两人说的。

“弟子想参加科举。”陈忠认真的道。

岳山点点头表示赞同。这非常符合他对陈忠的认识,别看这个徒弟沉默寡言,内心却非常执拗好强,想走科举证明自己的能力很正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