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封赏(2 / 2)

加入书签

“那就好那就好,以后我大唐就可以派遣更多船队去东胜神州了。”众人喜笑颜开的道。

“圣人,探险队立下如此大的功劳,朝廷当重重封赏才是。”长孙无忌道。

“理当如此,请圣人厚赏探险队。”其他人也纷纷表态。

“确实应当封赏,诸卿商议一下该如何封赏才好。”李世民点头道。

众人都陷入了思考,这种事情前所未有,没有前例可依啊。封赏太过不行,太薄也不行。

最终谁也不敢拿这个主意,再次把皮球踢到了李世民脚下:“此事乃开天辟地第一遭,我等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是由圣人定夺吧。”

李世民倒也没有谦虚,直接道:“孙福才作为船队领导者功劳最大,当封侯。”

“这……”魏征迟疑的道:“臣对孙校尉没有意见,也不怀疑太的功劳,可阉人封侯恐引起非议呀。”

“且此例一开恐遗祸无穷也,诸君莫忘前汉十常侍之祸。”温彦博也反对道。

其他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但总体反对的人要多一些。毕竟十常侍的凶名太大了,现在一般还都把东汉灭亡归罪于他们。

李世民也为难了,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见到这种情况岳山知道自己不能不站出来了,于是上前一步道:“诸位的顾虑我本人也非常认同,但对你们所采用的方法不敢苟同。”

“宦官确实应当严加防范,但不能依赖你我个人之力。现在君明臣清,可以防范宦官干政。可谁敢保证未来不会出现……嗯,你们懂得。”

岳山偷瞄了一眼神色不愉的李世民,嘴一快差点把昏君俩字给吐出来了,还好及时醒悟过来。

但即便如此以臣子身份说这话也够失礼的,众人都眼观鼻,鼻观口,假装啥都没听到。实则心中都被逗乐了,耳朵也都竖了起来听他的下文。

岳山朝李世民拱了拱手表示赔罪,才继续说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律法来约束,制定出合适的制度并让其深入人心。就算有君王想破例难度也会变得非常高,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宦官干政的可能性。”

众人纷纷点头,制度确实比个人的严防死守更有效果。但限制宦官之权只有皇帝才能做……所以众人的目光转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也比较认同岳山的话,但他考虑的东西更多,并不想马上就做出决定。就重新把话题掰回了起点:

“翠岚的意见我也赞同,但如何限制宦官的权力还需要慎重考虑,此时押后再说。还是先讨论封赏的问题吧。翠岚你是什么意思?”

岳山不容置疑的道:“封,如此大功都不封赏,让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以后我们的重心会往海洋转移,引导民间力量加入对海洋的探索是一个难题,完全可以把孙福才当成那个马骨。”

“连阉人立了大功都能被封侯,那些普通人自然也可以立功,能激励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再说孙福才早就已经离宫严格来说不算是宦官。”

“诸卿以为如何?”李世民没有直接拿主意,而是问道。

“臣以为岳候所言有理。”房玄龄支持道,其他人亦纷纷支持。

只有长孙无忌和温彦博等人,虽然还是有不同意见,但没有在站出来反对。这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放弃了,而是开始在心里构思设立什么样的律法来限制宦官的权力。

“好,那就封孙福才为侯,你们尽快拟定封号,等到他们回京的那天当场宣布。”李世民这才拍板道。

这时李绩却站了出来:“圣人,臣私以为不能大张旗鼓的迎接探险队归来,甚至不能刻意宣扬此事。”

李世民惊讶的道:“为何?”

“北方高句丽、新罗百济乃至倭奴国亦能造出远航万里的海船,一旦消息传出后恐怕他们会私下派遣舰队前往……”李绩分析道:

“所以臣以为至少也要等到我们消灭高句丽,彻底降服新罗百济之后才能公开此事。”

说到这里李绩又朝岳山拱了拱手道:“我实无针对他们之意,还请岳候勿要误会。”

岳山回礼道:“英国公多虑了,我明白你的顾虑,也赞同你的建议,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公开时机。”

“但也不能就此隐瞒他们的功绩,我们可以对外宣称他们在海外获得了良种,只要不告诉别人是在哪里获得的问题不大。”

“孙福才他们有寰宇全图尚且用了两年才返回,那些人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东西,就算打听到大致的方向没有三五年也别想有收获。三五年后想必高句丽这些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别人还没反应,李世民就直接说道:“东突厥战争已经结束,让将士们休息一段时间就可以征伐高句丽了。枢密院、兵部可以提前着手往幽州运送军需,但要隐蔽不能打草惊蛇。”

话题突然又转移到征伐高句丽上,众人皆是神情一震。

对大唐来说高句丽是心腹大患,这一点所有人都认同,恨不得把他们挫骨扬灰。但征讨它也让很多人心生忧虑,毕竟前隋的崩溃就是从三征高句丽开始的。

但没有人试图劝说放弃这个计划。

一来是对朝廷的家底有信心,国库前所未有的富裕,每年都能结余上百万贯钱粮。内库就更别提了,虽然大家不知道具体数额,但一致认为不少于千万贯。

但有时候有钱也不一定能买来粮食,大唐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岭南大粮仓生产的粮食足够支撑几十万大军的需要。

还有南越之南的土著势力,在大唐各种珍宝的诱惑下也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产量什么比岭南道还高。

至于运输能力……感谢隋炀帝修筑了大运河,朝廷能直接把粮食从南方运送到幽州。

再说早几年前朝廷就开始布置北方战略,把大运河最北端又往北延伸了三四百里。

只不过用的大多都是战俘,征用的劳役比较少,没有影响到国内的生产。

至于为什么没有人提海上运输……大海太大了,谁知道船跑哪去了。万一押运粮草的人说遇到危险沉了两三艘朝廷连证据都找不到,简直就是诱惑别人贪腐。

内陆就不一样了,你说船沉了,那就去找沉没的船。花点时间总能查出是被侵吞了还是真的出事故了。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朝廷宁愿多花点钱也要坚持走内陆运输转运各种物资。这个道理岳山自己也懂,也没有瞎坚持非要走海运什么的。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往北方战线调集物资的事情,不过没有深谈,现在只是初步定下这个计划,正式实施之前肯定会有专门的会议讨论。

现在主要话题还是探险队和良种的事情。

李绩的意见给众人提了个醒,确实不能直接说良种在哪获取的,笼统的说一句海上得到的就可以了。也要叮嘱好哪些勇士们,不要随便透露那边的情况。

其实朝廷也不是很怕他们泄露,海图只有孙福才和一小部分精英才知道,大多数人估计连自己都走过哪些路线都不知道。让他们往外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为了表示朝廷的重视,大家决定派个重臣前去迎接,不少人想抢这个活儿,不过被岳山给揽了过去。

李世民也觉得这是个刷名声的好机会,拍板让李承乾代表他一起过去迎接。

事情就此定下,就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马周忽然说道:“诸位只想着封赏出海的勇士们,却忘了另外一位大功臣啊。”

众人先是一愣,然后目光一起转向岳山。是呀,他才是这一切的提出者和主张人,照理来说军功章也要有他一半才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