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使章团(2 / 2)

加入书签

本来他以为自己出使,大唐起码派个高官过来迎接。谁知道下船之后等了半天都没见迎接的人,好半天才来一个还是穿青服的。

以他对大唐的了解八九品穿青服的。居然派个这么低级的官员过来,完全可以看成是羞辱了。

他心中非常的愤怒,后面的随行人员见到这种情况也是群情激奋,不少人嚷嚷着要回去。他自己也恨不得扭头就走不受这个气。

但想到国内的局势,不得不强行咽下了这口气。

花费了一番功夫安抚好手下之后,他挤出几丝笑容和迎接的官员交涉,最后在官员的引导下踏上了前往下一站的道路。

路上他一直在观察码头的情况,对这里的繁华咋舌不已。遮蔽江面数十里的大小船只,堆积如山的各种货物,摩肩接踵的人群……这都是实力的象征。

一路上他没有看到丝毫战争带来的痕迹。从进入大唐境内开始他看到的就是安居乐业的景象,看到的是各处风风火火进行的大建设。

大唐在四处征战的同时,国内却一直在休养生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却神奇般的同时存在于大唐身上。

这让他的心情尤为沉重,因为这意味着大唐根本就未尽全力,甚至只用了三五分力气就横扫了所有敌人。

可怖,可惧。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结论还是下的太早了。

在那名穿青服的官员的引领下,他们登上了一辆叫火车的东西上面。这是什么东西?车他知道,火车还是第一次听说。难道能和车一样跑?

可这么大的车要用多少牛马才能拖的动啊,问题是他并没有看到任何牛马的踪迹。

他搞不清楚这群唐人在做什么。

在等待出发的过程中他从窗户往外看去,发现外面正有人把数不清的货物装到后面的车厢里。

刚才蹬车的时候他数过,那种装东西的车厢有二十个。如果装满货物,将是一个庞大的数量。

此时他的心隐隐不安起来,难道这辆所谓的火车能把这么多货物一次性拉走吗?这已经不是可怖那么简单了。

越怕什么就越会来什么。

通过车厢内的钟表他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了震耳的铜锣声,伴随着大嗓门的吆喝声。

“火车还有十五分钟出发,所有人尽快撤离。”

随着吆喝声,刚才还围在火车四周的人哗啦全远远的躲开了。

禄东赞的心突然砰砰乱跳起来,这辆火车不会真的能跑吧?他的心情非常的复杂,既想让它跑起来,亲眼看看这种奇观,有害怕它跑起来。

然而不管他怎么想,事实都不会因此改变。

“轰隆隆”的声音响起,没多久一阵汽笛声响起,火车发出‘况且况且’的声音开始往行驶。

看着窗外往后退却的景物,禄东赞的一颗心也沉到了渊底,这辆装载着几百人和无数货物的车真的动了起来。

而且速度还越来越快,最快的时候他感觉超过了战马。

此时他的脑海里就只有两个字,怪物。

如果不是怪物,又能会是什么力量让这辆车跑起来的呢。

事实上他很清楚这不可能是怪物,而是大唐掌握了一种神奇的东西,可以带动这样庞大的车体。

但此时此刻他宁愿这东西就是怪物。因为怪物不可复制,工具可以。如果大唐多一些这种工具,那后果……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不只是他一个,随行的许多人都想到了,众人的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行走到半途,他们看到了另外一辆长长的火车从对面行来,很快交错而过。这证实了一件事情,火车不是唯一的,而是有许多量。

大唐居然已经强到了这种地步吗?吐蕃拿什么来和他们抗衡。

他脑海里浮现出出行之前和赞普的对话:

松赞干布:“你是吐蕃小论(副宰相),很清楚我们面临的情况。军事上我们无所畏惧,唐人联合宝髻、象雄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但国力已经无法支撑我们在打下去。”

“如果不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休养生息,不用外敌打过来,我们自己就要先崩溃了。”

“现在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唐人手里,决定是战是和的人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永安宫。”

“此行出使大唐,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大唐君臣停止这场战争。”

禄东赞:“恐怕大唐君臣不会轻易同意啊。”

松赞干布:“不惜一切代价,可以称臣纳贡,甚至还可以送质子去长安,只要能停止这场战争。”

禄东赞:“臣誓死完成使命。”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还构思了好几种方案,该游说哪些权贵,该如何说服大唐皇帝等等。

可是随着逐渐深入大唐内陆,这种信心就越来越不足。在见到火车的这一刻,所有的信心都土崩瓦解。

他不知道该用什么理由说服如此强盛的大唐停战。

大唐师出无名征讨他国是不义,会遭报应?大唐也有敌人,不怕把我们逼急了万国伐唐?打仗也在损耗大唐国力,对双方都没好处?

这些理由在强大的国力面前都成了笑话。

而且大唐还有一种强大无比的战争神器,火炮。没有人敢之一它的威力,高句丽就是铁证。

强大的国力配合强大的武器……对大唐的实力了解越深,就越绝望。

不知道什么时候火车停了下来,禄东赞抬头看了一下钟表,才过去了四十分钟。

他研究过大唐的一切,知道渭水码头到长安只有六七十里的距离。

也就是说这个叫火车的东西只用了四十分钟就跑了六七十里路,这个速度让本就有些绝望的他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赞普,这次臣可能要让你失望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