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越过长城险关(1 / 2)

加入书签

现在,曹操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

南皮之战结束后,袁熙和袁尚仓皇出逃,袁绍当年为了笼络蹋顿,曾经学了回西汉的皇帝,在袁氏家族里找了个长得漂亮的姑娘收为义女,把她嫁给了蹋顿。袁熙和袁尚不大清楚蹋顿还认不认这门亲,但目前已走投无路,只好硬着头皮试试了。

没想到蹋顿对袁家很有感情,把袁熙和袁尚还当自家兄弟看,眼见他们落难,立即慷慨地伸出援手,把他们接到自己的地盘上。乌桓是游牧民族,走到哪儿抢到哪儿,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他们目前活跃于幽州刺史部以北的广大草原地区。

袁熙和袁尚并非空着手去投蹋顿的,他们走的时候裹胁了10万多户幽州、冀州的军民,强迫他们迁往乌桓控制区。这是一份厚礼,也是他们今后在乌桓人那里说话的本钱。这些年来蹋顿每次南下侵掠内地,都要劫持内地的军民到草原上来,前后累计也有10万多户。

有了这20多万户内地军民,乌桓人的势力大增,加上袁氏兄弟在幽州一带仍然有一定影响力,乌桓族的蹋顿部落有慢慢坐大的势头。

曹操的眼睛也始终紧盯着袁氏兄弟,因为他深知袁氏在北方经营多年,与少数部族首领有很深的交往,说他们随时会卷土重来,一点都不是杞人忧天。

袁熙和袁尚的年龄不详,曹操比他们的父亲袁绍小了大约10岁,这个年龄差距可以视为同代人,也可以视为两代人,曹操主动与袁谭结为儿女亲家,可见在他的心目中袁绍更倾向于是上一代人,而把袁熙和袁尚视为同代人。他们现在都处在最为成熟、精力也最充沛的时期,必然不甘心一辈子待在草原上当个牧马人。

但并非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一点,当袁氏兄弟逃到乌桓人那里时,曹操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松了口气,认为北方的战事可以告一段落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包括曹操身边的一些武将和谋士在内,都认为袁熙和袁尚不可能再掀起什么大浪来。

可是,曹操本人并不这样看,曹操觉得北面还有仗要打,并且是大仗、恶仗,对此他丝毫没有掉以轻心。建安十二年(207)2月,曹操返回邺县,立即把北征计划提了出来,让部下们讨论。

大多数人对此时大举北征持反对意见。哪些人反对史书并未详细记载,只是说很多人都这么认为,看来人数不少,并且以武将为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袁尚只是个亡虏而已,乌桓人贪而不亲,袁尚在那里不会得到什么发展,如果现在远征,刘表必然趁机袭击许县,要真是那样的话,后悔都来不及了。

大家提出与其北征不如南征,趁着兵强马壮,挥师直驱荆州,征服刘表,而北方二袁及蹋顿、公孙度之流要么主动投降,要么自生自灭,根本不用理它。只有郭嘉、史涣等少数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赞成此时北征,其中郭嘉的态度最坚决,他认为刘表不过是一个喜欢坐着空谈的人而已,他知道自己不如刘备,跟刘备之间虽然合作,但关系很微妙,对于他们不必过于担心,即使现在举全国之兵远征乌桓,也可确保无事。

建安十二年(207)春天,北征乌桓之役正式开始了。

乌桓人生活在幽州刺史部以北的广大地区,大本营叫柳城,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至今仍有争论,一般认为它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南。曹军主力由邺县远征柳城,路途遥远,关山阻隔,困难重重。但对曹操来说,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远征,为此他已耗费了数年时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准备,所以势在必得。

这一仗当然要由曹操亲自率队,他带上了曹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几支队伍,包括张辽、徐晃、张郃、曹仁、张绣所部,还有曹纯统率的虎豹骑,韩浩、史涣等人统领的中军,参谋人员以郭嘉为首。这些将领和谋士其实对乌桓并不熟悉,对少数部族的生活习惯、人文地理也很陌生,好在曹操手下不缺少这方面的人,鲜于辅、阎柔和牵招都长期生活在北方,长年同乌桓人打交道,这一次远征当然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曹操还有一个特别的安排,他想借机锻炼一下几个儿子。曹昂死后卞夫人所生的三个儿子在诸子中最年长,其中曹丕21岁,曹植16岁,曹彰介于二人之间,具体年龄不详。上次西征并州曹操让曹丕留守邺县,这次也一样,他让曹彰和曹植随征。

曹彰字子文,在诸子中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不仅因为他不爱文而爱武,从小擅长骑马射箭,臂力过人,胆子特别大,敢徒手与猛兽搏斗,而且单从外表就能看出来他是个“异类”,他生有黄胡须,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大军向北进发,开始较为顺利,很快推进到了幽州刺史部境内。过易水时,曹操特意考察了公孙瓒当年在这里修筑的那些超级城堡。尽管现在这些庞大的建筑早已荒败,但依稀能看见当年这些工程是如何的坚固。

这时,郭嘉向曹操提出建议:“兵贵神速,如今要赴千里之外袭击敌人,辎重太多不利于机动,时间长了敌人会知道,早做防备。不如把辎重留下,轻兵兼程,快速推进,以掩其不备。”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议,从各部抽选出精兵,全部骑马,加上虎豹骑组成快速纵队向北进发,其他部队留在幽州刺史部一带作为后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