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1 / 2)
苏培盛的动作很快,午膳的时候就把几人的资料送了过来。
皇帝先打开看了温国公世孙的资料:
温国公世孙名李英阳,尚未有字,年十七。是温国公嫡长孙,温国公世子之嫡长子,家中有一嫡姐,一嫡妹,两个庶弟,一个庶妹。为人稳重踏实,细心谨慎。对外平易逊顺,对内和睦正直。虽无大才,却也乐天达观。身边并无侍妾通房。总体来说是个不错的人选。
曹国公嫡次孙名郑绍,尚未有字,年十六。是曹国公嫡幼子之嫡长子,颇受曹国公夫人的喜爱。为人有些风流多情,办事灵活多变,颇有几分急智。
定国公嫡次孙名王浩然,尚未有字,年十五。是定国公嫡长子之嫡次子,定国公子嗣众多,这个嫡次孙倒是不怎么显眼。不过苏培盛还是有些能耐的,直接从国子监那边拿了一份王浩然的资料。王浩然自小读书,勤奋好学,踏实稳重。虽未下过场,但是颇有几位教习看好他,说他在二十岁之前大概率能考上举人。由于勤奋刻苦,一直在国子监进学,身边倒是干干净净的。
皇帝一边看着,一边在心里思量。林贵妃说的也有道理,这天下都姓赵,确实寿安无论嫁给哪一家都是低嫁了。既然如此,于其看那些表面光鲜,还不如给寿安找一个能安稳过日子的人。
这样想着,皇帝率先排除了郑绍。皇后一直想让娘家尚主,他是知道的。但是郑绍不行,还未成亲身边就莺莺燕燕一大堆,还不够生气的。作为皇帝,他觉得勋贵之后风流一些无妨,只要能力可以就行。但是作为父亲,他不愿意自己女儿嫁一个风流多情的人。
皇帝摩挲着手中的纸张,想了想,吩咐道:“去把所有京城家族的资料都拿过来。”
苏培盛伺候皇帝多年,对于皇帝的心理把控很准确。很快就把京城各大世家以及五品以上新贵的资料都拿了过来,重点都是家庭资料。
今日朝中也无甚大事,皇帝就窝在乾清宫琢磨着这些资料。挑挑拣拣了许久,才勉强又找出一个人选:静安长公主之嫡幼子安和伯之嫡幼子江鹤轩。
静安长公主作为皇帝唯一的同胞妹妹,在皇帝登基后地位水涨船高。带的夫家安和伯都在京城多几分面子。安和伯虽然也是勋贵,但是是读书人出身。这几代由于子嗣读书天赋不大好,又赶上先帝打压勋贵,倒是沉寂了一些。要不然当时也不可能让家里儿孙尚了不得宠的静安长公主。
静安长公主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大儿子现在已经封了安和伯世子,大女儿在皇帝登基后就封了宁安郡主,只小儿子还没有受封,但是凭着皇帝亲外甥的身份,以后就是和大哥一样封一个伯爵都不奇怪。
在皇帝看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在公主里边,对于寿安这个长女,皇帝是最为宠爱的,就连一些不得宠的皇子都比不过寿安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既然都做到这一步了,皇帝就打算亲自考察考察这几个孩子。
江鹤轩自不必说,他从小看到大的。性格开朗活泼,做事也仔细周到。而李英阳和王浩然却只是宴会上见过而已。李英阳倒是有印象,毕竟是温国公世孙,被温国公带在身边教导的。而王浩然皇帝却一点印象也没有。
乾元十年五月初六,选秀报名已经开始,正当众人都把目光集中在选秀之事上的时候,一则圣旨却让人惊讶:当今皇帝长女寿安公主和温国公世孙被皇帝赐婚!
这个消息可谓是惊掉了大家的眼球。温国公在京城中一向是个小透明,没想到这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放大招。
在当今的公主中,备受瞩目的无疑就是大公主寿安公主。寿安公主得先帝赐名,得先帝册封。身份上就比其他姐妹高了一头。太后和皇帝又极为宠爱寿安公主,每每过年过节都是大把大把的赏赐,足比姐妹们高出一倍。
这样备受宠爱的公主哪家不想尚呢?反正往林家递口风的人家是络绎不绝。倒是没想到让温国公悄没声的敲定了这件事。
集中在温国公家的视线直到秀女开始初选才渐渐移开。
温国公世子带着儿子走进东院,世子夫人王氏连忙迎上来:“可算是回来了,这天气热的,快快进屋凉快凉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