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援军(2 / 2)

加入书签

离开原佣兵帝国后,秃尾巴风系巨龙的下一个目标是花语平原南侧的浮云城,在这里,暗秋生遇到了麻烦。不论是诺顿还是蒙顿,两位半兽人统帅都是严谨到可以说是古板的军官,此外,花语平原不比南疆——在花语平原上,法诺斯可是客军,名义上受教皇陛下节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两位统帅大人同时下了禁足令,除非有统帅大人的手令,否则禁止任何兽人离开军营。

还好还好,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半兽人统帅管理得再严格,总还是有少数高级军官有办法偷偷溜出大营。暗秋生从第二天开始,用几个紫金币收买了浮云城最著名声色场春香院的两个小厮——暗秋生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乡下土财主的纨绔子弟,神神秘秘地声称对法诺斯兽人们下体的战力异常感兴趣,想到床下偷听偷看个一二。

在声色场所里,这样的要求其实很平常,只要客人们不发觉,只要收了合适的报酬,再红的姐姐们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介意。

总之,还像一张白纸的小男孩秃尾巴龙骑士为了报仇大计,愣生生躲在三个当红的姐姐床下待了整整两天。

春光何其曼妙,春声何其缭绕……暗秋生阁下以惊人的毅力控制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最终在三十余位法诺斯军官的衣物上做了手脚。

最终,当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摇晃着从三位姐姐房间里走出来的时候,他的光荣事迹已然轰动了整个红灯区,数以千计的红灯区工作人员用高山仰止的目光瞻仰着少年渐行渐远的身影。

英雄啊……

当然,此时他们还不知道这个伟大到可能有着某种隐疾的小伙子的真实身份——尽管他注定会成为史诗级传奇人物。

史坎布雷城是龙骑士暗秋生的最后一站。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史坎布雷城所有军队都驻扎在城里,原因有两个。

第一,帝都史坎布雷实在是太大了,帝都血夜后,大批贵族逃亡,帝都北区空下了两百多个贵族府邸,仅池门一系空出来的府邸就有16个,与其在城外重新修建军营还不如利用现成建筑。

第二,艾米带领北部战区两万精锐杀出汉堡城的同时,少年将军颁布了众神大战期间最血淋淋也是最有效的两大政令:“割头令”和“解禁令”。这两条政令最终结果就是:任何西帝君军人只要离开史坎布雷城10里,就必须进入战斗行军状态,就必须小心随时可能从阴暗森林里射出了一支劲弩——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历史给予众神大战中“割头令”和“解禁令”两大政令极高的评价,如果不是这两条赤裸裸的诱之以利的政令,以雷诺尔兄弟的魅力和达海诺元帅的能力,怎么可能束手无策被牢牢困在史坎布雷城?

相对于花语平原和大陆东南侧,史坎布雷里法诺斯种族与土著居民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大街上,随时能看到法诺斯人类与土著居民以平等的姿态交谈;商铺里,法诺斯军人们也都是公买公卖。

暗秋生从来没有想到丑陋凶残到极点的法诺斯军人们竟然也会有一副笑容可掬的嘴脸——这样看上去焕然一新的局面是雷诺尔、达海诺、圣子殿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毕竟,雷诺尔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如果在帝都史坎布雷都营造不出和睦共处的和谐气氛,那西帝君集群所推行的一套岂不干脆就是骗局?

所以,史坎布雷城一直处于外松内紧状态,暗秋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帝都。

而此时,距离暗秋生离开摩亚达已经半个多月了——龙骑士这一路的速度并不快,主要是因为每到一个地方,都必须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落地,然后步行到城市,再加上在城里的时间,一个城市最少需要一天半。

就在暗秋生进入帝都的当天晚上,西帝君大本营从两个渠道得知:小佣兵团第二副团长霍恩斯以及蓝田大公爵即将统帅六万正规军以及十万民壮再次进攻史坎布雷,而小佣兵团团长艾米下了死命令——三个月攻克帝都。

同一封信件中还提到,黄金脑艾米发布了一条新的政令:将对史坎布雷周边地区的“顺民”实施惨无人道的屠杀政策。

三个月攻克史坎布雷?森林矮人王国第三顺位继承人真的有这么大把握?史坎布雷几位最高者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不论是雷诺尔还是海帅,都想起了上一次佯攻史坎布雷之前,可也是散布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消息。

难道要再来一次土城攻城么?这个可能性已经很小了。魔法历八年土城危机后,达海诺元帅思考了几个晚上,在每一个团城外30米处修建了一对高15米的要塞,利用吊桥连接要塞与团城,在要塞上设置了巨型弩床和钢制投石车,如果不攻下要塞,绝对不可能威胁到团城;想要攻克要塞,那就顶着团城和要塞的双重攻击,而且,利用吊桥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向要塞派出援军。就算遇到土城攻城,两个要塞上的投石车都可以有效牵制敌人。

看着如出一辙的战略,达海诺和绝大多数军官们甚至包括西帝君大本营的参谋总长都认为,黄金脑殿下可能真的有点黔驴技穷了。

按照参谋大本营的分析:表面上看上去,黄金脑信誓旦旦地准备攻克帝都,大张旗鼓地准备围歼花语平原神圣教廷集群,但是以目前小佣兵团以及北部战区帝国正规军的战力,实现这两个战略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小,其战略目的是——虚张声势,用有限的兵力牵制住史坎布雷和花语平原两大战争集群。

那么,这一次,小佣兵团的真实战略目标到底会是哪里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