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家事国事乱糟糟(1 / 2)
第二日,夫妻俩便又乘船赶回扬州。
因为这次出行的时间比去年早了差不多一个月,河面上船只还不算太多,所以这次行程还算顺利,他们在腊月初八这天回到了天长县。
才刚下车,王十七以及庄先生吴先生等人就围了上来。
崔蒲一面叫人将扯上的东西卸下来,一面问向吴先生:“我之前写信叫你们准备的暖房现在准备得怎么样了?”
“我们从接了信开始就去请工匠来建,前两天刚刚完工,昨天才刚试了一回烧暖管,感觉还行。便等县尊您和夫人回来后去看看,若是没问题的话,即刻就可以将东西搬进去了。”吴先生忙道。
崔蒲对他的行动能力十分满意,只去换了身常服,就拉着慕皎皎一道往后院去了。
这次的暖房是崔蒲特地叫人建的,就是为了提前将甘薯苗给培育出来。据慕宥所言,甘薯之前生长的地方应该比较湿热,只是现在的扬州正处于冬季,温度不够。而为了尽快试验一下成效,慕皎皎特地拿了一千贯出来,叫吴先生建了一座玻璃暖房。暖房里头特地铺了许多陶管,天冷的时候,在外头炉子里烧稻草等物,那暖气就能通过陶管流入暖房内,将室内的空气暖热。而玻璃是透明的,除了能隔绝外界的冷气外,还能让阳光毫无障碍的照射进来,可谓一举两得。
大富人家常用这样的暖房来给自己提供冬日里的新鲜菜蔬。
吴先生是水利上的高手。这暖房经他之手建造,自不用多说。反正慕皎皎和崔蒲都挑剔不出什么错来。
在暖棚里体验了一把暖气的效果,将温度确定在差不多的高度,慕皎皎便叫人将他们一路精心呵护的甘薯苗给搬了进来。
在长安时,她就将慕宥给她的为数不多的几只甘薯装在花盆里,用土薄薄的埋上一层,放在她一直燃着火盆的房间里。一路过来扬州时,花盆被整整齐齐的摆在下头船舱里,里头也日夜都燃着火盆。所以等到了天长县,这些甘薯苗已经在花盆里生得郁郁葱葱,长出土面的部分都有十来寸长了。
慕皎皎便叫人将里头的甘薯挖出来,小心按照一株一株的苗给切成许多份,然后种在了暖房里头。
一直忙到天黑,这几十株甘薯苗才种好了。
吴先生对此事特别重视,毛遂自荐今晚上就守在暖棚里。
慕皎皎和崔蒲长途跋涉,早累得不行了。也不多和他客气,便只道了声谢,夫妻俩就回去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崔蒲衙门里积压了许多的事情,他自然又忙碌了起来。慕皎皎便借口身体不适,整天整天的待在暖棚那里。
其实她对培育甘薯没什么经验。不过以前好歹也跟着爷爷种过许多草药,再加上吴先生也是这上头的高手。两个人互相交流交流经验,也能将培育之法寻摸得八九不离十。
时间再过两三天,魏庄夫妻便从扬州府赶来了。
“你阿姐回长安后不久就写信回来叫我筹钱,这两个月我筹了有一万贯,不知道够不够?”知道他们都不是客套的人,魏庄也不多客气,直接便道。
“差不多了。”崔蒲颔首,便将他们夫妻俩都领到了后院的暖房里头,“想必大姨姐已经把我们要做的事情都和你说过了吧?只要这些东西能顺利长成,等到三四月份,我们就会去下头的乡村推广种植。只是这些东西对百姓来说十分陌生,要想让他们同意种植这个东西,咱们必须给与他们一定的保障以及奖励。这个钱我们自己不是拿不出来,只是大姐夫你也明白,这是我为县里、为整个扬州乃至整个新唐王朝做的事情,也已经在圣人跟前过了明路了。若还是我们夫妻俩一股脑的往里头砸钱的话,现在别人肯定笑我们傻,回头如果事成了,他们自然又有一番说辞,总归是不好。”
“我明白。”魏庄连忙点头,“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旦做成,获益无穷。你如果不找我,光是去寻天长县里的富户们要些捐赠,也能凑得差不多。但是这件事情你还能想到我,那边是要提携我一把,我又岂能不知趣?这一万贯对我来说虽然多,但丢了的话三两年也能再赚回来。所以你只管拿去用,便是失败了也不用担心什么。”
见他这么上道,崔蒲别的话也就不说了,连忙就带着他参观了一番这个小型培育基地,讲了一番以后的大致计划,并允诺等暖房里的物产成熟,他一定将第一批的出产送去给魏庄一家品尝。
魏庄听得连连点头,也趁机给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这对连襟一说起来就没个完。慕皎皎在一旁陪了会,眼看他们俩越说越远,自己是插不上话了,便干脆不说了,拉上慕敀敀回了后院。
“阿姐,我看你今天魂不守舍的,魏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将闲杂人等遣散后,慕皎皎便问。
慕敀敀连忙挤出一抹笑:“哪有什么事?没有的,你看错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