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2 / 2)
又过了好一会儿,班主任才匆匆赶到,点了几个男同学去搬书,又按身高排了座位。程燕如愿和舒雨成为同座,拿到新课本便约舒雨放了学去她家玩。
“你搬回吴县是不是就忘了,我家还住在长尾镇呢。”
程燕的父母之前被派到镇上的邮局工作,后来调回吴县,自然也跟着搬了家。
“我忘了嘛,我记得以前我常去你家玩的,摘葡萄,爬柿子树。你爸还会做柿饼,又香又糯……”说完程燕暗叫一声糟糕,她怎么忘了,舒雨的父母半年前已经没了。小地方,这么大的事,没人不知道。
舒雨也怔住了,这么多年,她刻意让自己不要去想,就以为她真的已经忘记了。可是程燕一提,她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这副画面,用麻绳吊住的柿饼,象屏风一样挂在屋檐下。父亲将他们揉捏成饼,自己则跟着父亲跑进跑去,仰头看着柿饼,馋得口水都差点流出来。
所有的记忆都那么清晰,就连父亲手上的掌纹她都记得,怎么可能忘记。
回过神看到惴惴不安的程燕,舒雨微微点头,“你以后也可以去,葡萄树在,柿子树也在,我,其实也会做柿饼。”
“好,我一定去。”程燕松了口气,暗自提醒自己以后一定要注意。
舒雨看了一眼窗外,玻璃窗上倒映出一个小姑娘清秀的脸庞,淡淡的眉,大大的眼,嘴角微抿。眉间没有愁苦之色,只有满溢的青春。她伸出手指,在玻璃上勾勒出一对夫妻的简影。
怀念并不一定非要伴随着眼泪,也不一定非要假装不再想起,他们曾经来过,这段时光永远属于她。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窗户外的空地上,两个男生结伴走过,其中一个看到在玻璃窗前发呆的舒雨,用胳膊肘拐了一把旁边的少年,“看看,你才来多大一会儿啊,就有人开始犯花痴了。”
少年人理都没理,昂着头往前走,就仿佛没有听见。
“你可真没劲,看一眼呗,给人家小姑娘留点念想嘛。”
“快点。”少年人淡淡的吐出两个字,仍然没有转过头,看上一眼。
“嗬,你别说,长的还挺好看。”说话的少年停下脚步,很快发现身边的人走了个没影,又赶紧追了上去。
舒雨画完简影,收回手指,程燕正好看过来,凑近了看上一眼,惊叹道:“你画的不错啊。”
“随便画的。”舒雨擦掉玻璃上的简笔人影。
学校里的没什么新鲜事,同学们老实腼腆了一堂课,便活跃开了。互相打听以前在哪里上的小学,家住什么地方,小地方的好处,就在于随便扯一扯,便能扯出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人,于是不熟的人,也迅速熟悉起来。
放了学舒雅带上妹妹,之前说好了不用等舅舅下班,姐妹俩直接往家赶。路上姐妹俩聊天,舒雅告诉她,“我们班来了两个转学生,其中有一个生的那叫一个好看。”
“从哪儿转来的?”转校生一般都是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而跟着转学,大城市常见,小地方还真不多见。
“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好看的那个不爱说话,另一个咋咋乎乎没一句正经话。不过肯定是大城市来的,穿的都特好。我们老班看到他们穿的牛仔裤,眼睛都要瞪出来了。”
“羡慕的啊。”
“呸,是人话吗?那是气的。”舒雅回头替他们老班瞪了一眼妹妹。
舒雅他们班上的班主任,简称老班,前些年被学生戴过高帽子,贴过大字报,停发了好几年的工资,好在有惊无险过来了。学校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他们老班却是将一腔热血扑在学生身上,盼着能在退休前培养出几个大学生。
考不考得上,那是成绩说话,但老班对学生怎么样,学生怎么会不知道。就算正是叛逆的年纪,也知道老班是真心为他们好。
舒雨吐吐舌头,“早几年看不惯就算了,这都八二年了,大西洋底来的人都播完了,还有什么看不惯的。”
从大西洋底来的人是一部拍摄于七七年的美国电视剧,八零年登陆中国,主角麦克的牛仔喇叭裤配蛤/蟆镜,一下子风靡全国。
当时不少年轻人一开口介绍自己,都是先摸一下自己的牛仔裤,再取下蛤/蟆镜,故作深沉道:“我是一根从大西洋飘来的木头。”
有文艺一点的,还会给自己加词,“不知何处才是我的彼岸。”又或是,“你会是我的港口吗?”此时,表情越做作效果越好。
这是属于当时潮人的时尚,姐妹俩年纪还小,只能划到围观群众这一堆里。
但牛仔裤在早期,是属于被讨伐的对象,象老班这样的人,自然是看不惯。
作者有话要说:都看到这里了,不 一下吗???对手指怨念中~~~
第13章 转正
姐妹俩放学回到家,常红心便美滋滋的说,公爹去县城了,说是要请厂长吃饭。
“这就对了嘛。”舒雨很高兴。
舒雅心情也不错,没有舒家老太太的不断挑拔和蛊惑,她对舅舅转正的事,也没什么异议。
常红心的心情更好,金明天一天不转正,她这心里的大石头就一天都不能放下。转正才能转户口,她和孩子都能成为城里人。
她不在乎自己,但儿子成为城里人是大事,这意味他以后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算考不上大学,也能在城里找工作。
如果是农村户口,在当时的情况下,考不上中专或是大学,就算你念到高中毕业,也只能回去种地。至于说招工考试,人家那是面对城镇户口的,根本不招农村户口。
而去南方打工要到九十年代才会盛行,八十年代的人,根本没有远离家乡打工的概念。
一家人吃过晚饭,满心欢喜的等着。舒雨带着姐姐,继续做剩下的半纱,然后是绸布的发圈。
舒雅做发饰已经十分熟练,一边卷着花瓣一边问,“那些牛仔布准备做什么,是做牛仔裤吗?要是能做出来,肯定好卖,不过你会吗?”
看着妹妹熟练的踩着缝纫机,舒雅实在想不起来,妹妹什么时候学会做大件的。但如果妹妹现在说她会,她又觉得自己可能不会惊讶。
“衣裳裤子不行,我只学了个大概,现在做不出成品,先练着手吧。”舒雨之前还把棉布送去吴县的柳大娘那儿做,现在又说自己会,岂不是矛盾。
更何况,她也没打算做牛仔裤,裤子得分男女,分尺码。她本小利薄,辛辛苦苦做出来,零售利润高但家里实在没人能够出面做这个生意。
批发就别想了,头纱那是没人跟她竞争,牛仔裤这东西南方的工厂早就开始批量生产,服装店都有固定的拿货渠道,自己辛苦的半死,也不见得能挣到几个钱。
“我是买来做包的。”牛仔包的款式不分男女,愿意的话分个大小号,不愿意的话,一个标准尺码也没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