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对抗演练(1 / 2)
演练进行到第三天,是评估毁伤效果测试的日子。
工兵们已经提前扎好了几个所谓的“草人”——实际就是几个装满了杂物的麻袋包而已。作为火力测试的工具,这些草人的内里都充满了茅草和土石的混合物,摸起来硬度和人体略略接近。
首先进行的是狙击手测试,这次测试对山洞的破坏最小,所以最先进行。
特警团全团筛选出的优秀狙击手,总共有十五人。但两轮二十发子弹打下来,浑号大佐的排副左震还是位列第一名,其他狙击手最大的问题还是射击精度不够。
据狙击手们讲,这里变化莫测的山风是影响精确射击的大问题。狙击手很难准确估计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再加上射程六百米的超远距离,射击难度实在是太大。
不过,虽然狙击手们几乎都是这般说辞,但团部的参谋们却不认为问题完全出在风速和风向上。毕竟左排副打出的成绩一直都是那么稳定,其他人打不出好成绩就别找客观,只能怪自己功夫下得不够。
其实,不仅仅是团部,就是集团军里也曾经动过让左震向其他狙击手传授狙击技艺的想法。奈何左震其人性格有些乖张莫测,时不时的还犯个脾气和人动动手,弄得其他狙击手很难从左震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至于以后部队狙击手如何培养,还真的是件挺让人伤脑筋的事情。
最后,狙击手毁伤效果测试的结果也出来了——狙击步枪远距离压制射击,只能起到压制和干扰作用,直接在草人身上造成的伤害很有限。
第二种测试是烟幕弹和催泪瓦斯的施放,然后进行*射击,评估洞内的目标毁伤情况。这种模拟攻击一共进行了三次,作为测试工具的“草人”一共就换了六个。看着六个被弹片打得破破烂烂的草人,测评毁伤效果的参谋们只能暗暗叹气——如果当日出任务时带齐了武器,考虑得更周全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大的伤亡,弄得至今还有一些战士躺在医院里,将来恐怕只能拖着残疾的身躯过一生了。
演练实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问题。那就是烟幕弹施放后,火箭筒射手也看不清洞口的准确位置,只能凭记忆盲射。好在平台边缘到洞口的距离不远,三次射击都能将*打进洞去。只是有两次都是打在洞口侧壁上,只有一次射进洞口深处。倘若将来再遇上类似的实战,如何保证在较远距离上*的发射精度,也是部队需要必须考虑的问题。
还有另一个麻烦就是,不管是施放*,还是火箭筒发射,射手在发射的瞬间都要暴露出部分身体。如果是实战中遇到亡命徒,难免就会发生匪徒困兽犹斗,不顾忌子弹消耗胡乱射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火箭筒手的生命安全还是会受到威胁的。
而在山腰平台这块巴掌大小的一块地方,双方短兵相接的距离非常近。就是钢盔都未必档得住56式的子弹,更别暴露出身体放心的进行瞄准射击了。这个时候,就用得上种纬事先提议的一种活动掩体了。
在来之前,种纬建议制作一种可移动的新型防弹掩体。这种钢制掩体,由厚1厘米的薄钢板组装而成,组装成形后形成一个截面是三角形的三棱柱,内部放置的得细长形状的沙袋,里面可以填充随处可见的沙土或碎石子。
这种单兵掩体放在地在上大约有30公分高,一米宽,正好可以为单兵提供有效的战场遮蔽。最妙的是,这种掩体是可以拆解组装的,熟练的战士仅用几分种就可以组装完成。
唯一的遗憾是这种掩体太过沉重,组装完成后加上内装的沙袋差不多有一百三四十斤重,必须有两个战士同时操作才能放置好,且移动的时候难度较大。
但这种单兵掩体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把这种掩体放在山洞口,由战士在木栈道上用81杠对掩体射击时,只听见子弹把钢质掩体打得当当乱响的声音,不时有跳弹飞上天空。
等最终完成射击后凑近一看,三十发子弹除了在掩体钢板上留下了一些不大的伤痕外,没有一发子弹能够击穿钢板。当然这也和掩体采取了三角形状,使子弹入射角度倾斜,增大了子弹击穿钢板的难度有关。
经过反向测试,证明了藏身洞内的枪手是打不坏三棱柱掩体的,种纬的这种移动掩体设计获得了成功。虽然这种掩体的移动性较差,不易携带,但足够的使用功能还是让团部决定回去多做几个,以备不时之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