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惊动了高层(2 / 2)
“我知道了,以后再也不肯黄瀚跟任何人动手!”
这回张春梅答应得很认真,她真的担心黄瀚被坏人伤着。
……
工农业总产值名列前茅的三水县被树立为省改革开放的典型,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双拥标兵,环境卫生示范城……
荣誉太多了,基本上囊括了县一级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誉。
风头太强劲的三水县引起了最高层的注意,大首长点头,最高智囊团指示:“实事求是,深入调查。
如果三水县的典型没有太多水分,中央电视台应该做出系列节目深入报道,号召全国的县市级干部学习。”
这是政治任务,不是随便说说,于是乎,调查组成立了,领导姓范曾经是某党校的副书记,他的级别比扬州市高官还要大一级。
党政机关不是企业,党领导一切,书记是一把手。
接到任务的中央电视台派出暗访组跟随调查组行动,记者、摄像师是来捕捉新闻,做了两手准备。
如果三水县是真金不怕火炼,那么就以唱赞歌的态度正面宣传。
反之,那就不客气了,批判、揭露是咱们媒体人职责所在!
九月二十八日,“事竟成宾馆”入住了十几个说着流利普通话的外地人,他们早出晚归,还特爱打听事儿。
三水县的典型是不是假的,当经验丰富的调查组和暗访组的十几个领导、干部到达的当天,他们心里就有数了。
因为他们的行动属于最高机密,没有通知苏南省,相信小小的三水县不可能得到消息,肯定不可能提前准备应付检查。
他们是分四拨进入三水县,为了不扎眼,只开了一辆半新不旧的吉普车,其他人都是乘公共汽车。
三水县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比省城的环境卫生搞得都好,崭新的长途客车里根本没有司空见惯的怪味。
第二印象就是闲杂人等、混子少,在三水县没瞧见有人打架,甚至于吵架的都少。
第三印象就是人多,楼房多,完全不像一个县城,绝对能够跟一般地级市媲美。
第四印象更加有代表性,商业繁荣。
因为有了商业步行街,有了上千大小商家入住,售卖的商品五花八门。
在步行街开店的有个体户也有厂家直营,简单的加工当然就近,甚至于发展成一楼是店面,二楼就是小型服装厂。
所以三水县城区这一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小型工厂。
加工服装、鞋帽、纽扣、拉链或者生产跟服装配套的马尾衬、垫肩、盘扣等等,都干得红红火火。
渐渐的,来三水县进货的个体户就多了起来,不知不觉中,这里就变成了大型集散地之一。
蓬勃发展中的三水县给外人的感觉当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
“华美风”坐落在北大街的主厂房七月份已经完工,八月份完成了搬迁。
由于订单足,生产任务紧,接近七千缝纫女工三班倒,歇人不歇机器。
厂房是新建的楼房,高大且宽敞明亮,由于三水县是省典型,也是由于三水县上马了热电厂,因此省里特批不限电。
夜里灯火通明的“华美风”厂房简直成为了一景,光芒照亮了半条北大街。
不少做夜市的小商小贩利用这里比较亮的优点,来到“华美风”厂房楼下扎堆,自发形成了市场,女工下夜班都能买到热腾腾的饺子或者汤圆,吃饱了回家睡大觉。
由于人气足,这不是虚言,单“华美风”小夜班、大夜班换班的工人就有三四千,当然不缺人气。
摆个馄饨摊,弄个煮汤圆的小买卖或者来个扬州炒饭的小推车,一个月都能挣两三个人的平均工资。
只要能够挣钱,中国人从来都是愿意吃苦耐劳的,所以这条街过了夜里十二点依旧热热闹闹。
北大街何止是占了小半条街的“华美风”独领风骚,还有不少单位也完成了大兴土木,因此这条街正在走向繁华。
以前完全是县政府号召各单位采取集资、合资、私人投钱参股的办法砌楼房,如今根本用不着号召,集体和个人都积极主动。
为何?西大街的房子涨价了呗!
最初西大街一楼二楼的均价大概是二百五十块一个平方米,一年后,已经有浙省的个体户出价五百块一个平方寻求购买。
只不过成交量很少,因为没人是傻子,一个个都看好三水县的发展前景,绝大多数私人和单位舍不得出手正在下蛋的母鸡。
“华美风”和“自强服务公司”的中层干部们干劲儿更加足了,因为大家心里高兴,大部分都感激张芳芬。
人的心里都有杆秤,都记得那时张芳芬召开会议,鼓励大家买店面房,还主动承诺借钱给他们。
有思想不通的干部,还亲自劝说。
现如今铁的事实证明张董事长是对的,是高瞻远瞩的领头人,听她的绝对吃不了亏。
店面房的价值不到两年翻了倍还拿钱买不到的事实刺激了太多单位和个人。
北大街很快就没地盘了,如今东大街也在如火如荼搞建设,南大街用不着说,早就被“事竟成宾馆、饭店”和“师恩桥”沿河风光带全占了,那里是三水县最漂亮的地方。
相信明年国庆节,三水县四条主街再也瞧不见破房子。
调查组明查暗访时特意走进北大街的小型服装厂跟缝纫女工聊家常。
无非是询问她们的收入,询问整个三水县的就业现状。
老百姓而且是完全靠劳动吃饭的老百姓,绝大多数口无遮拦。
她们有啥说啥,肯定不完全是好话。
两天时间调查组接触了不少于一二百基层群众,听了几十个缝纫女工吐槽,知道她们今年每个月的平均收入不低于八十块钱。
但是她们有顾虑,也有些看法,主要问题是来三水县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担心外地人抢她们饭碗。
她们之所以吐槽就是因为外地人多了,而且越来越多,导致本地人的工钱很难再提高。
她们一致要求限制外县市、外省的农民来三水县做工,都愤愤不平县里没有给予外来务工人员限制。
西大街的商户很多,调查组当然不会忽视,他们专门挑规模不大,而且不是三水县口音的个体户暗访。
目的当然是掌握三水县干部的工作作风,查查外地个体户有没有遭遇吃拿卡要。
能够不远千里来到三水县开店的外地人哪有泛泛之辈?
他们的见识比缝纫女工强多了,没有对比没有发言权,他们在三水县做生意不但没有被刁难,还享受到了市民待遇,心里舒服。
个体户见主动来攀谈的这些人外地口音,都觉察出不同寻常,反而是他们把三水县的干部们可劲儿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