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劲舞(1 / 2)
黄瀚决定不聊这个话题,因为少年们根本无法体会,他道:
“王宇,你去倒带,给我放《青春舞曲》,我来教大家跳一个集体舞,免得你们的脚被踩肿了没法走路。”
“好呀,好呀!”萧蔷立刻欢呼起来。
十几分钟后一二百少年和十几个青年教师,一边劲舞一边放声高歌: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
唱唱跳跳最能缓和紧张气氛,准备参加演出的同学们疯了两个多小时,顿时变得神采奕奕。
黄瀚只不过是为了缓解压力,免得张春梅、陆瑶、王慧玲几个弦儿绷得太紧,这才教同学们跳舞。
谁知留下了后遗症,不仅仅同学们喜欢上了跳舞,年轻的老师们更加喜欢。
当下的中国还没有流行霹雳舞,那要等几个月后美国电影《霹雳舞》在全国公映,才会风靡好几年。
这几年流行“太空舞”,就是搞慢动作越慢越是掌声雷动,迈一步能花一两分钟的那种。
现在回味觉得好笑,也不知道那时候的人咋就那么傻。
黄瀚教大家的集体舞四十八个节拍配合四十八个基本动作周而复始,类似于“的士高”,跟后世大妈跳的“广场舞”大同小异,只不过节奏感更加强烈。
这不是黄瀚的原创,至于谁是原创没人清楚,反正九几年黄瀚在舞厅跳舞,接近散场时大家都会来几段集体舞。
钱爱国爱显摆,崇拜他的小弟、小妹真的不少,他学会了这段集体舞,当天就教了不少小弟、小妹。
然后坝口广场就响起音乐,某个小青年扛着三洋收录机播放曲子,三十几个少年一边唱:“……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一边劲舞。
再然后变成了七八十人,接下来发展到一二百,三天后,在街头热舞的有几百,甚至于有赶时髦的大妈跟着跳,当做锻炼身体。
黄瀚得知这个消息,笑了,难不成三水县将要成为“广场舞”的原发地?
这不应该是坏事,他干脆回忆老婆跳广场舞的动作,又弄了一套七十二步教同学们跳。
他还吩咐“华美风”的机修班主任周东锦接四个音箱,七点半之前安排人骑着三轮车运收录机、音箱去坝口广场放舞曲。
周东锦是知根知底的老邻居,好人一个,所以黄瀚一开始就给他提供了为“新风服装箱包厂”保养、维护机器的活儿。
几个月后周东景喜欢上了“新风服装箱包厂”向上的氛围,多劳多得的制度,正式调进“自强服务公司”。
现在他是“华美风”的中层干部,手下管理着三十几个工人、徒弟,住上了三室一厅,工资福利达到三水县平均标准的三四倍。
黄瀚吩咐他做点小活儿,他都认真对待,当年做拉杆箱的配件也是周东景出力最多。
周东景是机修班负责人,不跟班倒,上常日班,听黄瀚说清楚了接音箱的用处后,他决定晚上亲自去播放音乐,也跟着跳一跳锻炼身体。
音乐效果更加好了,热衷于学舞的群众越来越多,越学越觉得有意思。
保持运动量,节奏鲜明,动作统一,几百人一起劲舞,那场面自然热火朝天,很快“坝口广场舞”就出了名。
民间有高手,黄瀚的两个样板舞哪能满足需求,于是乎,第三、第四……
“坝口广场舞”很快就有了七八套,每天晚上七点半,来坝口广场跳舞的群众有一两千,成为了三水县一景。
这些舞步绝大多数不是黄瀚编的,但是所有学舞的群众都忽视了其他编舞的热心人,一致公认,这些集体舞都是黄瀚的作品。
名人效应果然不同凡响,连广场舞大妈都认为跳黄瀚这个名人编的舞倍儿有面子,以讹传讹,黄瀚被成为了“广场舞之父”。
无心插柳柳成荫,群众自发性的“坝口广场舞”居然被省、市电视台报道了,称赞三水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走在苏南省前列。
没人质疑,因为上千万电视观众看到了三水县“坝口广场”成百上千热舞的群众。
太多省里、市里的领导由衷的高兴,因为电视画面上劲舞的三水县群众健康向上,脸上都荡漾着笑意,记者采访时,都夸改革开放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事实胜于雄辩,治下的老百姓生活好不好去三水县坝口广场瞧瞧去啊!自发去那里又唱又跳的一两千群众还假得了?
省电视台出动了,这里大有文章可做啊!
都说“苏南新风”这档电视节目都是歌功颂德、都是说教看的人太少,咱们这一次一定要打个翻身仗。
这一次咱们立足于普通群众,在三水县“坝口广场”选几个不同年龄段的群众进行追踪采访,以个体的视角宣扬改革开放。
这是好事啊!黄瀚很满意这种结果。
免得闲得无聊的群众去练骗人的各种“神功”,跳广场舞除了噪音扰民这一害,其他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主管宣传口子的许慕光为此特意带上文教局的何有为书记和几个局长上门找黄瀚聊这件事。
一见面许慕光就抱怨道:“黄瀚,以咱俩的关系,你不应该呀?”
黄瀚见许慕光还带着文教局的领导们,立刻热情道:“诸位领导大驾光临不胜荣幸,我们别在家里聊了,去隔壁喝一杯吧!”
为什么跟文教局的领导特别客气?
那是因为陆斌、小颦、黄宇、黄芸等等都将要面临升学,黄颦肯定不求人,但是其他人就说不好喽!
做人最好还是八面玲珑,前一世黄瀚脾气太坏,太傲慢做得不好,从来一回要有所改变。
文教局几个主要领导送上门都不知道做人情,黄瀚也就算白活两世了。
黄道舟和张芳芬都忙,都不在家,但是许慕光、何有为等等根本没有这家大人都不在的感觉。
他们选择五点多钟来,也是算准了黄瀚应该结束了下午的排练,回家吃饭。
见到黄瀚就是找着正主了,至于黄瀚有没有成年,根本没有人往这方面想。
况且七八十年代对于成年的概念比较模糊,十三岁就顶替病死的妈妈去国营单位当学徒工的黄瀚都亲眼瞧见过。
这孩子十五岁就是一级工,待遇跟其他工人没有任何区别,根本没人管是不是雇佣童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