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停战协定破裂(2 / 2)

加入书签

谢昌云为此专门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电报,说明了他和于学忠部的关系以及他的部分考虑,希望皖中一带的新四军和鲁南、鲁西南的八路军能够给于学忠部以积极策应,并中途接收给三四三旅的武器弹药。

隔了一天之后,毛泽东回电表示同意谢昌云的要求,并已将命令下达到了有关根据地和部队。

毛泽东告知谢昌云,在鲁西南有陈光和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东进支队,在鲁南有肖华率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希望于学忠也能主动与他们联系,并在到达鲁南之后尽快与八路军协商今后协同作战事宜。

如果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的命令,在山东活动的八路军和其他各类武装都应归于学忠指挥。

不过谢昌云清楚于学忠根本就管不了八路军,而且毛泽东的电报中也带有先入为主的意思。

上次华北敌后作战,十二集团军是帮共产党打地盘,而这次挺进敌后却是自己也要占地盘。在辖区、补给、兵员补充等方面肯定会有许多冲突。

同时谢昌云还知道东北军里有不少中共地下党员,其中个别的他甚至连名字都能记起来,所以可以说于学忠部的任何大动作都瞒不过共产党的眼睛。

更主要的是自己目前与中共在发展战略上还不能完全形成一致。

看来等于学忠站稳脚跟之后,怎样在发展的前提下协调好与八路军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而又耗费精力的问题。

进入六月份,当苏日在诺门坎地区的冲突开始全面升级的时候,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再次向中国提供一亿美元军火贷款的协定。

同时,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两千万美元的“桐油”和“矿产”贷款;

英国以“法币稳定基金”的方式向中国提供两百万英镑的贷款;

法国也向中国提供了一笔相当于六百五十万美元的“湘桂铁路机车车辆”专项贷款。

折合一亿三千多万美元的贷款相当于四亿七千多万法币,其中大半数是以矿产和农产品在两到三年内偿付,虽然距中国抗战的需求还相差很远,但毕竟还是可以给中国战时经济以短暂支撑。

但日本却因此受到了强烈刺激,他一方面向有关国家提出了抗议,一方面加快了推动汪精卫成立伪政权的步伐,同时还计划在军事上给中国和美英法等国还以颜色,而要达到效果,最佳的手段和目标就是再次进攻广东。

日本通过各种情报,已排除了苏联在远东采取全面军事行动的可能,于是一面严令关东军不得再扩大“满蒙”边境事态,一方面开始了针对广东的实际军事部署。

至于临时停战协定,对日本来说那就是一张纸,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撕毁它。这实际上也是日本“南进”派逐步占了上风的结果。

但由于台风季节已经临近,同时广东正处于多雨期,所以这个时间在沿海实施作战面临诸多困难。

如果再等三到四个月到停火期结束后再行动,那只能证明日本在西方国家面前的软弱。

这样不但会增强中国的抵抗决心,并使汪精卫退缩,而且还会刺激日本国内反战势力的扩大。

于是日本内阁和军部做出了于七月上旬以前再次在广东实施登陆的决定,并出人意料的把主要登陆地点选择在了珠江,另以大亚湾为策应,以减少气候因素的干扰和缩短登陆以后攻击广州的距离。

可是这一选择却严重面临进一步恶化国际关系、甚至有可能与美英法直接发生冲突的风险。

但日本却不惜一试,也要在占领广州的同时挑战西方国家底线的目的。

不过日本同时也做好了万一美英法强硬,就即刻转向海南岛进行登陆的预备方案。

六月二十六日,驻江苏溧阳的日军报称前一晚一处据点遭受中国军队的袭击,有一名军官和四名士兵死亡。

随即,溧阳日军便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向中国军队防区发起了进攻。

虽然是暂时停火,但零星的交火事件却时有发生,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从未向这次这样迅速就发展成了规模战斗。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闻讯大惊!立刻下令前沿部队后撤,以求控制局面并对事实真相进行调查。

然而日军并没有因中国军队的退让而止步,接着又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并且出动了航空兵,向中国军队展开了更大规模的进攻。

同时日本华中派遣军也单方公布了所谓“调查结果”,煞有其事的宣称袭击日军据点的是新四军部队,并借此要求第三战区立刻解除苏中和苏南一带新四军的武装,以作继续维持停火的条件。

此手段实为一石二鸟之计。

即使蒋介石有这个心,但此时从苏联贷款的协议墨迹未干,而且以进攻日军为由制裁新四军也绝非上策。

所以日军这个条件理所当然的被顾祝同拒绝了,并且提出了就地停火、双方联合进行调查的建议。

而日军华中派遣军不仅没有放弃原来的条件,反而更进一步的提出了苏浙地区的中国军队一律后撤二十公里建立非武装区的要求。

与此同时,华东与华中的多处中国军队防区受到了日军规模不等的攻击。

谁都清楚这是日军的故意挑衅,根本就不是用调查谈判可以解决的。

于是三战区和九战区的部队在退让无结果的情况下,相继对日军挑衅行动予以了坚决的反击。

一心想再稳定一段时间的蒋介石也无法控制住这个局面,只得默许了各部的反击行动。

六月二十八日,日军华中派遣军宣布中止临时特战协定。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声明揭露了日军蓄意破坏停火的阴谋,同时命令各战区进入战斗状态。

协定的八个月的停火,只持续了四个月二十二天便宣告结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