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九章出兵陕北(1 / 2)
何欣怡姐妹的时间也是赶得很巧,等她们带着冼星海刚从延安返回了韶关,山西日军就以近两个师团的兵力从运城向风陵渡发动了大举进攻。
同时驻晋西离石(吕梁)等地的日军也抢占了东岸军渡和碛口几个重要渡口,试图利用黄河枯水期渡过黄河西岸向延安发动进攻,并摧毁那里的石油和冶炼等重要工业。
日军在晋西投入的一万多的兵力放四战区来说算不了多大一件事,但对陕北的压力就相当大了,一旦这么多日军突破河防在黄河西岸站稳了脚,八路军留守兵团将很难抵挡得住。其结果要么是放弃特区的主要地方,要么是允许国民党军进入特区。
虽然谢昌云前世的记忆中日军在晋陕一带一直没有能打过黄河,但陕北是中共的中枢,延长油矿又支撑了大半个后方对油料的需求,因此他不敢有丝毫大意,在取得毛泽东同意之后,立刻按最坏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由于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以三十八军为基础扩编)主力正与日军在黄河以东的中条山激战以保卫风陵渡,谢昌云不敢贸然动用他们,于是便首先命令在陕北和孙蔚如部还余下的一百余名步兵和炮兵教官,立刻在延安集结并接收空运的高射机枪等装备,然后编成战斗分队分赴各黄河渡口协助河防。
12.7mm的高射机枪,是河防最佳的重武器,只要掩体构筑隐蔽,不仅可以用来对付日军飞机,而且隔着几百米宽的河道远距离就可以打击对岸渡口的敌人。日军渡河用的橡皮艇或船,挨上几颗高射机枪子弹就可将其撕碎。
黄河晋陕段的地势可不像上下游,其水流喘急,不易封冻,两侧都是陡峭崖壁,不利用渡口根本上不了船,即便到了对岸也爬不上去。
而日军在晋西和晋西北所能利用的渡口也就不到十个,十分便于八路军河防部队部署,如果再增加一些重武器,日军渡河的难度就相当大了。
接着,谢昌云又电告何国柱,请他立即派一个骑兵师火速赶往绥德至黄河西岸之间布防,准备对突破河防的日军进行反击。
最后,谢昌云向蒋介石提出了派兵前往陕北与八路军协防的请求。
要是别的地方的共产党根据地受到日军的巨大威胁,蒋介石肯定会立刻拒绝谢昌云的要求,但惟独是陕北这个地方,蒋介石不得不做认真考虑。
不为别的,陕北现在每月运出的数万吨的油料,不但支撑了军用所需,而且还满足了大半的民用需求;还有陕北生产的高质量生铁和钢坯,也成为了大后方军工及其他产品的重要原料。
在这件事情上,蒋介石对谢昌云是既感谢又气愤。
如果没有这两项重要战略物资的及时开发,战时经济不知道要增加多大的困难,光是油品一项所要耗掉的外汇以及运力就不可想象,而且物资流通哪里会有现在这种程度和规模。
可是这两项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偏偏出产在了共产党控制区内,其利润和税金以及对其他方面的带动给共产党输了多少血?而且还使自己对陕甘宁特区进行经济封锁的设想变得无从下手。
权衡之下,陕北是丢不得的!但自己的部队肯定也是不能马上就派进去的。
如果等到日军打到了延安再说呢?后果还一时不好估算。
于是蒋介石考虑了近半天之后又给谢昌云打电话问道:“昌云,你想要派多少部队过去呀?”
谢昌云回道:“我考虑只要一个师就足够了。”
“一个师?说的轻松,你的那一个师足可以挡住日军一个师团和拼掉日本一个旅团了!回头再往西安和延安中间一放,岂不把我们的路都挡死了?”
不过这话蒋介石没有说出口。只要同意谢昌云派兵,是一个团还是一个师就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这小家伙脑筋活,他临时编成一个超大的团,自己还真能不顾领袖体面,为区区几千人与他认真计较不成?
想到这里蒋介石便又问道:“这个师过去以后是由十八集团军代管,还是由十战区管辖呢?”
谢昌云道:“我谁也不想交给。我和南华公司在陕北有那么大的投资,指望别人来保护我不放心。我想把这个师改成特别保安部队,专门负责保护我们在西北的投资。”
蒋介石听了谢昌云的奇思怪想哭笑不得,于是就道:“保安部队就不必改了,还是用正规番号。隶属十战区,不经你同意不得调动,就这样决定了!”
蒋介石其实还另有打算。
现在风陵渡方向非常吃紧,一旦日军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占领潼关,就可一举打开西往西安,东往洛阳,两个重要方向的门户。
有了谢昌云手下的一个师作为机动力量,最少能当得一个满编的主力军来使用。洛阳不好说,但西安如有危急谢昌云肯定不会坐视不管。
利弊共存。在这点上蒋介石准准的掐算住了谢昌云。
得到蒋介石允许之后,谢昌云即刻下令新一军军长李一权率二一六师的一个团和师属装甲、炮兵、工兵等部队,由湖南平江经鄂中、鄂北、豫西、西安,向陕北摩托化开进。二一六师其余部队随后徒步跟进,中途再进行汽车转运。
二一六师是由西北籍官兵为主编成的部队,其中超过半数是陕西人,这次调动也算是回到了家乡。
而李一权的特殊身份,又是除谢昌云之外能与中共进行有效协调的不二人选,他的丈人和丈母娘现在还住在毛泽东家里呢!
而且部队沿途要经过三个战区的防区,有李一权以新一军军长和谢昌云姐夫的身份出面,一些问题就要好处理得多。
不过在目前情况下,谢昌云也不会把李一权长期放在陕北,先让他顺便到延安去看望一下丈人和丈母娘,等一切安稳之后再回来。
二一六师开拔之后所留下的防区空缺,则由整训之后的宋天才的七十五师暂以原番号顶上。
谢昌云在闽南收编过来的七十五师单科以及合成训练正好一年半,官兵素质和装备可谓是脱胎换骨,与新一军刚编成时的战斗力不相上下,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再经过一两次大战的磨砺,这支部队就算打出来了。
由于谢昌云始终信守承诺、并无半点歧视,宋天才和七十五师官兵都感恩涕零,将自己打上了“谢记”的烙印。
虽然这并不是谢昌云刻意要获得的效果,但也只有他能凭借巨大的威望做到一碗水端平、而不受粤系将领和外来将领的揣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