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吴魏政事(1 / 2)
惟云在真正展现出来自己的实力之后,楚国遭了大殃。
大国师斐频重伤逃遁,楚国修士死了两百多个人。
这个数量,看起来当然是不多的,但对楚国来说,却是一记不折不扣的重拳。
原因无他,这死掉的两百多个人里面,大多都是一些高级修士!
毕竟,早先被斐频召集起来,围攻燕齐联军的追击部队的,那都是楚国精锐,全都是金丹以上层次的修士。而在斐频迎面被迅速击伤、打跑了之后,这些人可就没那么容易跑得掉了。
或死或被擒。
这么多高级修士的损失,对于一个大仙国来说,也是挺伤筋动骨的了。
而再往后,燕齐联军,从防线之中走了出来,开始向西推进。
之前,被楚国人,打着大吴皇帝的名号,收服的土地,被燕齐联军一个个拔掉。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楚国人根本无心来管。
但这并不代表就完全的一帆风顺了。
护国军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来的战斗力,是有点出乎人们的预料的。
保家卫国,这句话还真的是能激起人死斗的意志的。
当然了,尽管如此,他们在燕齐联军的动作之下,也是不太够看的。
但至少来说,他们的拼死战斗,在大局上,延缓了燕齐联军进攻的速度,同时也让更多的楚国人,逃了回去,以至于能够重振旗鼓,至少保持了组织性。
而既然如此,燕齐联军也就慢慢的放慢了脚步,没有再继续紧逼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燕国主导的谈判,也开始了。
说白了,继续打下去,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了。
楚国已经注定不可能赢了,一场败仗、斐频受伤、大量高级修士的阵亡,让他们丧失了再一次组织大军进攻的能力。
而燕国这边,在吞下了吴国、魏国投降之后,吃得太撑了。他们不太可能再一口气侵入到楚国境内,一方面是力有不逮,另一方面,则是哪怕真的击溃了楚国的防御力量,他们想要将楚国纳入统治之中,那也太难了。
别说楚国了,就现在吴魏两个仙国,都是个挺难处理的大问题。一个搞不好,就会消化不良。
但这件事情,陆青已经不想去关心了。自己搞这个事情,太累,让两个当皇帝的儿子去办,那就可以了。
尤其是陆朝熙。
朝和成为皇帝的时间还短,但朝熙的皇帝生涯,也算是有好几十年了,从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也算是成长、历练了出来。对于这种政务性的工作,应当能够处理得过来。
更何况,他还有一大群朝廷的官僚体系,来做帮手呢。
相对来说,路情需要得到的,只是一个结果。
吴国、齐国,能不能为我所用?能不能安稳的培养修士、尤其是培养出可靠的高级别修士,可以去处理那些时光碎片?
只要达成了这个目标,陆青倒是不介意这个过程具体是怎么样的。
……
当陆青回去好好修炼、准备抓紧早点挤进神海期的门缝里面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已经快挠秃了头。
这当然是为了吴国和魏国那边的形势。
军事上的结果,永远都只是一个开始。毫无疑问,燕齐联盟、陆氏皇族,在这段时间以来的战争之中,是毫无疑问的胜利的那一方。然而,胜利留下来的问题,也非常的多。
在楚国方面,曹氏皇族后续要怎么安排?
肯定是不能够让他们当皇帝了,不然,不能达成父亲大人留下来的指示。
按照父亲大人的说法,‘魏国’这个名号,保不保留,无所谓,但皇帝、或者叫其他什么名号的统治者,必须是陆家人。
最终,陆朝熙决定,魏国的国号,保留;魏国皇帝的名号,被取消,并入到大燕的统治之中;仍然认同曹氏皇统,但是现任皇帝肯定是当不成了,他将会被封为魏王。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魏国仍旧还在,但已经成为燕国的一部分,受大燕皇帝统辖。
这是必须的,是军事胜利之下,必须要拿到的果实。没这个成果,之前废了那么多力气,搞那么多事情是为了什么?
当然,为了让统治变得更加顺利,那些配套的策略,也是必然需要的了。
比如让曹氏保留‘魏王’名号,是要拿来安抚像是夏沧这样的忠诚之臣;‘魏’之国名,也是为了安抚这些人心,起码国未亡;同时,保留魏国朝廷,大量的官员被留用,同样也是在安抚人心。
而这一切一切的安抚,本质上,是在给这些魏国人,做出了一个政治承诺:
只要你们不瞎搞,支持我大燕的统治,那么,所有的魏国人,当下所既得的利益,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害。
但与此同时,这隐含的意思,也很简单了:要是这样你还跟我对着来,那就等死吧。
至于魏国的朝廷,那既然都已经承诺了,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那么自然而然,整个朝廷理应就会被保留下来。
魏国的政府系统,如果能够保持,这对于后续陆氏对魏国的统治,显然会很有帮助。他们本就是魏国当地的行政者,大小事务,俱为一体,甭管他们现在是不是对陆氏离心离德、忠诚度怎么样,只要他们能够保证,大体在承认陆朝熙这个皇帝的前提下,维持住魏国内部的安宁,那就可以了。
后续,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大可以一步步的,对魏国的朝政体系,进行改造。让关键位置的官员,能够心悦诚服的跟着陆氏走;不行的,那就干脆撤换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