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大号石针(2 / 2)
余耀指了指笔筒。
小伙儿点点头,“自己拿着看吧,我手上有油。”说着又啃了一口馒头。
余耀小心端起笔筒,不过并没有取走里面的东西,而是一手把住笔筒,一手扶住里面的笔管和锥形玉件,看了几眼之后,又翻底看了看,底款是“大清康熙年制”。
这个青花笔筒的画片,是江边数人钓鱼的场景。
“怎么卖?”余耀接着问了一句。
“笔筒和里面的东西可不是一起的啊!”小伙儿先解释了一句,而后才道,“这笔筒仿得不错,给三千块钱吧!”
此言一出,余耀不仅愣了一下,他当然知道这不是真康熙,但他是买家;可这小伙儿自己居然直接说“仿得不错”,这很出乎他的意料。哪有卖家主动说自己的东西是仿品的呢?
小伙儿看了看余耀,居然又解释了两句,“就这笔筒,我要当真康熙开价儿,不懂行的哪会出这么多钱?懂行的一看画片,就知道不是真康熙啊!我进了五个,就剩这一个了,干脆点儿吧!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嘿!余耀一听,这话还真有道理。
同时呢,这小伙儿直接点出画片,说明他确实也是个懂行的。
康熙瓷器上的画片,几乎没有钓鱼的,都是捕鱼的,拿着网也罢,拿着罩筌也罢,主要在追求鱼获。从乾隆以后,钓鱼的才占据主流。
这是社会形态的变化导致的。康熙年间,天下初定,还不安稳,会有一种紧迫感,所以是“捕鱼”;乾隆年间,社会稳定了,心态平稳了,追求的是一种乐趣,所以是“钓鱼”。
延伸一下,康熙和乾隆年间的瓷器上的画片,很多都是迥然不同的。再比如兽类,康熙年间都比较威猛凶狠,而乾隆年间,则变得放松恭顺。
余耀点点头,转而问道,“那这两支老笔管和这根大号石针怎么卖?”
说出“大号石针”,余耀自己也不由笑了笑,他也没找到什么更合适的形容词。
“两支老笔管都是紫竹的,就是笔毫秃了,你一共给六百吧!”小伙儿却一本正经,“至于那一支,不能说是石头的!应该算是青玉的,只不过不是名种,地方玉吧!也不能是石针啊,石针得磨圆了,哪有带棱的?”
“那你说是干什么用的?”
“这我也说不好。笔管和玉件,都是在同一户人家收来的,这玉件据说是他们家老爷子原先在沙子上练字儿用的。别看玉质一般,但肯定是高古的啊,你看,上面有细线阴刻呢!虽然玉质透点儿石性,但估计也能盘出来。”
这锥形玉件上,的确用极细的阴线刻着纹饰,只不过比较抽象,有圈儿有直线有曲线,不是常见的吉祥纹饰、或者兽形纹人面纹什么的。
余耀笑了笑,刚要接口,小伙儿又道,“行了,我看出来了,你就是冲着这玉件吧?我也不坐地起价,头前有个人也看上了,我都让到八千了,他还不乐意。你要想拿,还是这个价儿。”
沈歌此时也蹲下身来,从笔筒了拿起了这件锥形器,仔细打量起来。
余耀顺势放下笔筒,“我也是有点儿犹豫的。就算年头儿够老,但玉质确实差,而且纹饰也没什么特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