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夤夜攻城(1 / 2)

加入书签

第七百三十七章 夤夜攻城

战鼓轰鸣,城外的莒军在震天的战鼓声中,列阵完毕。最中间是莒军主将熊胥的将旗以及将旗下,护卫着熊胥和将旗大纛的中军军阵,中军军阵两旁,则是甘氏叛军甘晖的将旗和莒军先锋,经过了好几次争夺战后,终于从山陇郡郡城城门上方,将将旗重新夺了回去的熊飞!

熊飞和甘晖两个军阵两旁,才是左右一字排开的景毋叱、芈歆、司马奉公、芈晟等莒军将领的军旗。一时间,整个山陇郡城外,大小军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一面面莒军军旗下,一排排莒军刀盾手,弓弩手,长枪长戟兵依次排开,严阵以待,只待一声令下,便会越过生死线,如潮水一般,朝着山陇郡城猛冲过去!而那道生死线,就是赵军用弓弩,让无数莒军饮恨倒地之处,就在距离护城河不到二十步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就贴在护城河边上!

而人工开凿的,环绕着山陇郡城而过的从棠溪引流而来的护城河,宽度仅有三四丈,在之前的战斗中,却早就已经被莒军用囊土法,给直接填埋得断了流,如今,整个护城河所在的地方,虽然因为泥水和鲜血的缘故,看起来有些泥泞,但却已经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也不需要再借助浮桥,云梯等工具,才能冲过护城河了!

而在护城河外,官道两旁,原本还有两道半弧形的深坑,但是现在,这两个深坑,同样也已经被之前直接冲进深坑陷阱中的甘氏叛军,和后来攻城的莒军,用囊土法给填埋了起来。

甚至于由于莒军的攻势猛烈,除了在莒军主力赶到之前,赵军一支七个百人都组成的小股精锐部队,出城给了初来乍到的甘氏叛军和莒军先锋熊飞一个下马威之外,之后,赵军就一直被困在山陇郡城之中,困守孤城,原本还可以决堤放水,将那两个深坑也注满水,成为护城河之外的又一个护城河的计划,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实现了!

如今,整个山陇郡城之外,早就已经没有了什么天堑天险,一眼望去,早就已经是一马平川了,虽然看起来还有些泥泞(主要是连日的战斗,再加上截断护城河河水后的浸水,混合上鲜血后,看起来才会那般的泥泞),但莒军,却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不受任何阻碍的,一直冲到山陇郡城城下了,而莒军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城中赵军,从城头上射下来的弓矢了!

弓弩,是这个位面时空中,战场上最主要的远程攻击武器,其他的譬如抛石车之类的,虽然也有,但却因为太过于笨重,而且不便于打造等缘故,数量十分的稀少,一场战争,从头打到尾,真正能够看到抛石车的机会,可能都极其渺茫!

就算是攻城的莒军,虽然已经围困山陇郡城二十天了,但到现在,也还没打造好一台抛石车,营中民伕,倒是在加班加点打造,但现在看来,恐怕等不及打造好一台抛石车,莒军就不得不撤退了,也就是说,恐怕等不到抛石车抛头露面,这一场由莒国挑起的战争,恐怕就要结束了!

两万莒军,列阵军前!这已经是莒军主将熊胥,现在能够动用的所有兵力了,景毋心等人领着前去黑熊岭的莒军,熊胥已经派人去传令撤军了,但等他们赶到这,最快恐怕也得明天午后了!

而且,就算景毋心他们率领的景氏族兵在明天午后能够赶回山陇郡,而那时山陇郡城也还没破,恐怕莒军也根本没法子再坚持下去了,莒军手中的粮草,已经不多,而且刚刚又让全营军卒,敞开肚子饱餐了一顿,现在还剩下多少口粮,熊胥没有过问,但是看熊楽的表情,熊胥就已经知道了,口粮恐怕连明天的早饭都不大够了!

好在现在所有的莒军都被熊胥驱赶着走出了军营,走上了战场,否则,军中断粮的消息,现在恐怕已经满营传开了!军中粮草多寡,普通军卒可能不清楚,但后勤辎重营那些伙夫,岂有不清楚的道理?而那些伙夫和军卒之间,也并不是没有传递消息的可能!就算再严防死守,恐怕还是会有消息传出来!

其实,熊胥除了选择夤夜攻城之外,还是有另外一个选择,而且是比较稳妥一点的选择,那就是等黑熊岭的景氏族兵回来,汇合了景氏族兵之后,即便没有全盛时的五万大军,但三万多总还是有的!

三万多正卒和景氏族兵,总好过现在,自己将后勤辎重营中的随军民夫,都给征召了起来,才勉强凑出两万多人强吧?

现在,在阵前列阵的莒军,看似很多,足足有两万两千多人,但其中有五千多人,却是后勤辎重营的随军民夫,发了一件短兵,一面盾牌,便驱赶着上了战场,而且是排在最前面,跟甘氏降军排在一起的,就是典型的炮灰!

而且,熊胥也根本没指望他们能发挥出多强的战斗力,能够消耗一下城上赵军戍卒的精力和箭矢,分担一些莒军正卒的压力,也就算是物尽其用,死得其所了!更何况,这些战死在沙场上的随军民夫,还能节省下一部分口粮,也可让其他那些正卒,能够多分的一点口粮!而这,也就是他们最大的作用了!

“呜昂!~”

“呜昂!~”

悠长沉闷的号角声再次响彻在天地间,原本寂静无声,只听见猎猎作响的战旗的莒军军阵最中间,中军大纛“熊”字将旗下,熊胥眼神冰冷,面无表情地瞧着一百多步之外的那座巍峨高大的郡城,右手缓缓地举了起来,然后轻轻地朝前挥了一下。

熊胥身后,一字并排着的一列令兵,几乎同时举起了手中的令旗,猛地挥舞了几下,熊胥的命令,就这样无声地传递了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