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月明2(1 / 2)

加入书签

屈原、司马迁这样的文人,将品行。原则看得比性命还重;把品行、原则与国家的美政、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为后世之人做出了光辉榜样!

和屈原、司马迁比肩的还有北宋朝间的范仲淹范正文公。

范正文公一句惊世之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喊出了举世无双的伟大,从小就是吴三多的座右铭。

吴三多就是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惊示下,才攀上千丈峰和毒蜘蛛格斗的,只可惜功力不到,被蜘蛛金丹蚕食。

但吴三多灵魂不灭,被千年仙翁璇玑教主佑护,重新获得生命后来到宋朝;历经艰险,现在又陷入阿莫异能的正阳大牢之中。

吴三多把屈原、司马迁、范正文公这些先哲寻思一阵,有想起和范正文公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等一大批闪光的名字。

这些闪光的名字,印证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杰出篇章。

痴情不改为百姓谋幸福的苏东坡,一生中辗转几万里,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百折不挠,为百姓造福,“九死蛮荒吾不恨。”他把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美政推到了极致,也成就了我国古代文化史巅峰时期的一代宗师。

文人能够感天动,几千年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因为文人始终把最深度、最关切的目光投给普天下的苦难苍生。

这些百折不挠的血性汉子,从不拿信念、原则和个性做交易,他们的品行是照出政客、小人和市侩们嘴脸的明镜。

但文人也有失意的时候,他们的失意往往是有前提的。

杰出的失意文人,能够导致生存意境的敞开、生命个体的强化和生态美感的横呈。

刚正不拗的文人,如果能稍稍向君王、权贵作一丁点的让步,他们就能得到高官厚禄,或者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可文人们太倔强,却不愿意拿信念和理想做交换,因之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流放、刑罚、甚至身首异处、血溅七尺白绫;连累整个家族。

尽管人才,文人仍不改其志,才有了后世“文人失意不失志”的美谈。

从中国古代杰出文人的身上,吴三多补充者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历史的馈赠。

吴三多埋头静思:作为万民之主的三黄五帝早没了,强盛一时的唐宋帝国也已灰飞烟灭;但人们却能在历史中吸吮传统文化的甘露。

这种甘露,比天仙李白、地仙苏轼的精神更有营养、更具朝气,这是文化精神的一种强悍。

唯有精神的强悍,才能鼓起人们对精神的记忆。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捍卫者,他用《红楼梦》中唯不足道的衣、食、住、行,书写了贾、史、林、王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在历史的时空里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精神记忆。

当吴三多向曹雪芹、杜甫、雨果和海明威默默致敬的时候,似乎才发现:这敬意无边无际,这敬意彰显了虔诚。

虔诚的敬意在不经意间已通过时光隧道,传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的沃土上,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

吴三多寻思着:中国文人真是个可歌可泣、百折不挠的群体;他们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是家国苦难的承载者;是自然律动的倾听者;是封建强权的反抗者;是涵养世界的拓荒者;是演绎生活的探索者。

吴三多本想要做李白那样的文人,可千丈峰和巨型蜘蛛的搏杀,却使他鬼使神差地和“武”有了不解之缘。

千年仙翁璇玑教主让吴三多柚木成身,来到宋朝拯救华夏一族……

吴三多蹲坐在眉乌县、正阳大牢里,凝视着窗外的明月,将历史上的文人学士感念一番,思绪又回到故乡华荣国、西川省、五丈县、羊角拐镇,吴家垴村去了。

吴三多想起和吴家垴连畔种地的张家垴来;想起张家垴那个叫张甲虫的表舅来了——

吴家垴和张家垴相距三里路,地连着地,垄贴着;张家垴的人在地里干农活,口渴了就上吴家垴讨水喝;吴家垴人给孩子办喜事,去张家垴借个锅碗盆瓢是时常发生的事。

表舅是张家垴的咬牙,人都说这家伙就像田间地头频频飞翔的甲虫、飞蛾,是大大的害祸。

那时候,表舅张甲虫是村里的电工,可他一直想做官,想做官的表舅张甲虫一没文凭,二没水平,却有一张乖巧的嘴。

第一次见到镇上周书记,张甲虫老远里就喊了一声“叔!”小跑着迎上前去搀住周书记的胳膊一直将这位敬爱的领人扶进屋里。

周书记是个非常势利的人,见自己初来咋到,就有这样的庶民亲热,心中很是高兴,便对张甲虫另眼相看。

张甲虫心知肚明,想着法子让周书记乐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