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_3(2 / 2)

加入书签

“六娘,照顾好你阿兄。”

“今天必须把麦子割了,不能再耽搁。”

“嗯。”

这些声音的主人似乎年岁不大,音色清亮,还有些稚嫩。

宋书时睡时醒,也不知过了几日,他做了许多梦,又好像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梦里他叫宋菽,跟他的本名同音不同字,也是个孤儿。

宋菽很小就被宋寡妇收养,一点不记得亲生父母的事,只把宋寡妇当作阿娘。天熙之乱,各地都在打仗,乡下的壮劳力一批又一批被送到前线,连他家大哥二哥也不例外。

因为缺少劳力,又频遇天灾,粮价翻了好几番。稻米甚至一度涨到六七千钱一石,足足是战前的五六十倍。粮价虽涨,却无粮食可卖,连续欠收让附近的几个村都闹起了饥荒。

在那时,宋菽听到过路的人说江淮一带局势稳定,有许多挣钱的机会,二话不说就走了。

他当时才十二岁,想的很简单,觉得只要自己挣到了钱帛,阿娘和姊妹就不会挨饿。谁知,乱世中土匪横行,他揣着两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帛归来,却被抢得一文不剩,连鞋子都没了。

最后,更因极度饥饿而倒下。

宋菽回来的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相河村的每户人家。

战乱刚结束,几乎每家人家都有一个被征召入伍的男人,大家日日夜夜盼着,却没想到那个留书出走的宋菽先回来了。

有平日与宋家交好的村民来看望,见宋菽躺在床上,依旧人事不省,都直摇头。

甚至有人劝宋三娘准备后事,被六娘听见,一顿骂。被骂了的老妪直嚷这小娘子厉害,一点情面也不留。宋六娘从小皮大的,才不怵这个,指着鼻子把人骂出家门。

这之后,再也没人敢说晦气话了。

然而,好意来劝的却也不少。

前些日子县城里开蒸饼铺的柳家来提亲,为他家小儿子聘宋三娘为妻。柳家蒸饼铺在县里是独一份儿的,这附近十里八乡,若是要祭祖祭神什么的,谁不得去柳家买几个蒸饼?

大家都道这是门好亲事,就算柳家小儿是个傻子又如何,只要能生下姓柳的儿子,宋三娘还愁没有好日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