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1 / 2)
要不是伤了手,老汪用得着这么小心吗?
“584分,可能有点不准,不过差不了多少。”
老汪把手里的粉笔都快捏变形,估多少分,584?!
有人比他更急呢,在门外偷听的孙校长蹿出来,“晓兰同学,你这估分准确吗,584分?”
夏晓兰这时候敢说不准确么,孙校长的眼神里全是期盼,夏晓兰只能点头。
孙校长在原地转圈,口里念叨着“太好了”,转了两圈和老汪抱在一起,两个老男人肉麻兮兮的,夏晓兰觉得辣眼睛。
孙校长忽然扭头问她:
“志愿呢,志愿填哪里?”
“华清大学吧,我喜欢这个学校。”
你成绩好,你说啥都对!华清和京大这样的学校,全国的考生,有不喜欢的吗?
孙校长把自己插在衬衣口袋里的钢笔拔出来,递给夏晓兰:
“用我这支笔填!”
夏晓兰要是上了华清,这支笔也是个见证啊,安庆一中,不,整个安庆县第一个考上华清大学的学生,是他姓孙的慧眼识英给培养出来的。
第362章 追随晓兰的脚步(加12)
夏晓兰不仅是自信,她还任性。
她就只填了个“华清大学”。想了想,还是勾选了“服从调剂”。
先迈进华清的大门再说,如果没考上建筑系,她还可以进校后再转系嘛,怎么算也比落榜强。
孙校长松了口气,他就怕夏晓兰勾那个“不服从调剂”。
其实华清建筑系在这时候并不火,好多人分不清建筑系和土木工程有啥差别,只要比华清的录取线高几分就能念建筑系,夏晓兰选“服从调剂”也只是上了一道双保险。
“就只填一个学校?”
孙校长有点急眼,华清当第一志愿没问题,除了它还有很多学校啊。
夏晓兰很坚定不改志愿表,她也反复强调,任何人都不能碰她的志愿表:“如果志愿表改了,就算考上其他大学,我也不会去读的。”
她不是狂傲,是想起有些传言。
这年头的学生是最没有人权的,别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偷偷修改学生志愿表的可不少。
夏晓兰也怕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孙校长连连保证:“除了我任何人都别想摸一下!”
夏晓兰是有这个实力的,预考奉贤市第一,已经证明过。
既然手腕的伤没有影响到夏晓兰同学发挥,孙校长也期望着安庆县一中能有人考上顶级名校!
夏晓兰交了自己的志愿书,问陈庆估分怎么样。
“有几道题我有点拿不准了自己当时的答案,低的话490左右,高的话差不多510分。”
这是陈庆模拟考试都没考过的高分。
一来今年的语文和英语都简单,语文这一科陈庆向来不差,他英语成绩提高了不少。再者就是数学,人人都说难,数学拖了后腿,陈庆多做对了那几道题,数学估分了80分,这些条件综合,才是他这次高考总分能估上500分的原因。
而这里面,夏晓兰的功劳太大了,英语学习方法,考试前数学类型题……没有夏晓兰,陈庆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本科线。
是的,就算按低的估分算,490分也稳上本科线了,是否过重点线有点悬。
夏晓兰笑着恭喜:
“考的不错呀,想好报考哪所学校了吗?”
这个分数,如果非要挑重点大学,陈庆其实想报考商大。
商大是豫南省的大学,优先录取本地考生,商都离七井村就两三个小时,陈庆在商大读书很方便。但夏晓兰就如之前说的那样报了华清,陈庆早就想过,他也要报京城的大学。
这个决定得到了陈家人一致的支持。
别说陈旺达,就是陈大嫂也知道,京城是国家的首都,在那里念书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我想报京城的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你看怎么样?”
想报京城的大学?
京城对外经贸大学,倒是个好学校,陈庆显然也研究过前两年的录取分数,他若是能考500分,那报这个学校就没啥问题。只是,陈庆咋忽然想要学经济了,不是夏晓兰小瞧人,陈庆一心只读圣贤书,闲暇时帮家里
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他可能对“经济”一词都不了解。
“学校是好学校,国内唯一的经济类重点大学吧,学校里大部分专业都和经济学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它最好的学科,我建议你考这个专业,但最好是服从调剂……”
夏晓兰尽可能就自己知道的告诉陈庆。
她对这个学校了解的清楚,有上辈子的印象,也有这辈子的留心。
夏晓兰其实在学建筑和学经济之间摇摆,最终选择建筑,也是因为仗着自己还有30多年的先知先觉。截止到2017年的经济发展大势,她都是经历者,还有啥好学习的?不如将精力投入到陌生的学科,同样和以后打算做的事业有交集,也不枉费她重生一次,学到了新鲜的东西。
夏晓兰说什么,陈庆就点头听着。
陈庆一心要追着夏晓兰的脚步,根本不考虑京城以外的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