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2 / 2)

加入书签

漪宁却摇头:“阿宁不累,阿宁想多陪陪祖母。”说着,复又进了殿内。

原本漪宁面对荆氏时还觉得不大自在,虽说是祖母,可到底是打小没见过面的,让她像对待皇祖母一样对待眼前的奶奶,她还是有些做不到的。

可如今听了御医的那些话,想到祖母这些年在外面受的苦,她心中也升起了一丝不忍,面对祖母时反倒少了那份生疏。

见祖孙俩人说说笑笑的倒也和谐,顺熙帝便由着漪宁多陪陪祖母,两人则是一起回了皇后的寝殿。

顺熙帝给皇后说了荆氏的病情,皇后听了一阵叹惋,想法也是同漪宁一样,老人家都成了这样,万不可再任其出宫,还是得好生调养的好。

不过,如今有了漪宁这个孙女儿,想劝老人家留在宫里想必不会太难。何况,还有太后她老人家可以帮忙劝劝。

说到太后,皇后坐在妆奁前扭头望向凤榻上坐着的顺熙帝:“萧叔母的事,陛下打算何时告知母后?”

顺熙帝走过来,亲自帮她取下发上的珠钗,语气温和:“后日便是母后的寿辰了,后日一早让母后知道,带着萧叔母一起参加宴会,也好让众人皆知道。”

说着,顺熙帝顿了顿又道:“景旗和宁姝都不在了,如今萧家也只萧叔母和漪宁祖孙两个,朕打算封萧叔母为正一品诰命,你觉得如何?”

皇后点头:“萧国公为国尽忠,萧叔母为其生母,自当有此封号。”

——

荆氏和漪宁祖孙相认,李达夫妇理所应当也成了漪宁的叔叔和婶婶,翌日早膳时,皇后将众人请至一处,共用了早膳。

李达夫妇还是十分的拘谨,觉得自己跟这宫廷格格不入,吃饭时都十分的不自在。好在皇后和安福郡主都是和善之人,倒也不甚介意,依旧待他们极好。

眼见着跟孙女儿相认,母亲脸上的笑意都多了起来,李达心中甚是欣慰。

早膳过后,荆氏被人侍奉着去殿内歇息,皇后和漪宁则是又留了李氏夫妇谈话,说及打算留荆氏在宫内养病的事。

李达听了心中虽有不舍,却也知道宫中有御医照顾,对阿娘的病大有裨益。不像跟着他,穷得连治病的钱都没有,还得卖房卖田的才能到长安来。

阿娘留在宫中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其实昨晚上他们夫妻两个便已经商量过了,若陛下和皇后当真开口让娘住在宫里,他们也没什么异议。一者,不敢有什么异议,二者,留在宫里娘受到的待遇肯定比跟他们夫妻回老家要好。

毕竟,安福郡主是阿娘的亲孙女儿,人家才是血脉至亲。有安福郡主在,怎么都不会让娘受什么委屈的。

是以今日皇后开了口,李达夫妇皆是满口应了下来,只说任凭安排,他们夫妻都是赞同的。

皇后自然是瞧出了他们的不舍,心知这夫妻也是纯善之人,便道:“本宫和陛下商榷过,萧老夫人改嫁你父亲,也算是你的继母,你们二人母子情深。念着你照料萧老夫人的情谊,陛下可以给你们在长安城里置备房产,今后便也住在这长安城里,不管怎样,只要大夏朝屹立不倒,便定会保你们一家衣食无忧。你们若不愿奔波,本宫可以派人去把你们的儿子元宝接过来,今后都在长安城安家落户,你们觉得如何?”

皇后的安排自然是无微不至的,但李达沉默须臾,却是拒绝了:“感谢皇后娘娘任善,但草民已经和妻子商量好了,若阿娘留在宫里,草民便和妻子回乡下去。把元宝从岳父家接回去,一家人安安生生的过日子。”

皇后没料到他们竟然不愿意留在长安,不免觉得诧异:“为何偏要回去,留在长安,本宫还可以时常安排你们母子见面,如此岂不更好?”

虽然她和陛下不会把他们一家人也留在宫里,但让他们在长安城安稳度日却并非难事。这本是对他们来说极好的照顾了,却未曾想两人居然不愿意。

李达却道:“家中祖宅是家父留下的,虽然破旧,到底也是遮风挡雨的地方。何况,老家亲切,草民一家人在乡下待着极好,倒也没想过换环境。至于阿娘,她待在宫里有御医照料,草民自然是极为放心的,纵然不见面,只要对阿娘好,却也没什么。”

看他说得真诚,皇后便也没再强留:“如此也好,你们回了老家,那边的官府也不会亏待你们的。不过却也不用着急,在宫里多住些时日,陪陪老人家也好。”

李达和妻子互望一眼,又道:“皇后好意草民心领了,只是草民想今日便回。阿娘的事有了着落,如今颇为想念家中幼子,心中牵挂,如此待在宫里也是寝食难安。”

都是做父母的,皇后明白他们的心情。也知道他们想早些离开,只怕也是在宫里觉得拘谨,不自在。倒也没反对,只是道:“既如此,记得跟你阿娘辞行。”

李达自然称是。

——

荆氏得知儿子和儿媳要走,却是吃了一惊,心中也起了离开皇宫的念头。

她来了长安,还见到了孙女儿,这辈子便也没什么遗憾了,只愿回去等待着自己闭上眼的那一刻,如此也算瞑目了。

漪宁听罢慌忙阻拦,依依不舍地挽着祖母的臂弯:“阿宁好容易见到了祖母,祖母怎可再次抛弃阿宁?祖母,你留在宫里好不好,阿宁已经没了爹娘,如今刚有了祖母,难道您也要像爹娘那般不要阿宁吗?”

她说的楚楚可怜,眼睛里还闪着晶亮的泪光,话语里更是带着哭腔,倒让荆氏生出些许心疼来,一时间自然是分外不舍得。

盼了这么多年,总算跟自己的孙女儿相见,其实荆氏又何尝舍得就这么各奔西东?

可是,阿宁在宫里被教养的这么好,她自然是希望自己的乖孙女儿能永远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带她离开,反而是害了她。

可如若让她也随阿宁一起留在宫里,这却是她万万不曾想过的事。皇宫这样的地方,她从未觉得会成为自己的归属。

说到底,自己不过一介布衣,何德何能呢?何况景旗不在了,她不好麻烦陛下。

见祖母不说话,面露犹豫,漪宁又道:“祖母如今重病缠身,如若跟叔叔婶婶回去,怕也找不到好的大夫来医治。叔叔婶婶是个孝顺的,免不了要为祖母操心,只怕日子还是要不好过了。祖母留在宫里,岑伯父会让御医为您诊治,你的病一定会好的。”

漪宁说及此事,荆氏不免又想到了儿子儿媳为了给自己看病又是卖田又是卖房,甚至把儿子送到他舅舅家的事,心中颇不是滋味儿。

说起来,达子和达子媳妇儿这几年也没少被自己拖累,如今她若留在宫里,不仅自己过得好些,他们一家人也能过一过安稳日子。

何况,她这身子自己是清楚的,怕也没多久好活的,倒不如趁着还没闭眼,多陪陪自己的孙女儿。

这般一想,荆氏便也未再多说什么,只让儿子儿媳安心的去,并嘱咐他们定要把元宝给接回来。

李达夫妇走得急,但皇后仍为他们准备了丰厚的盘缠,只银票便有一沓子,让他们几代衣食无忧怕是没什么问题了。

他们若是愿意,可以在老家的县城里置备一处很好的宅院,日子过得必然也舒心。

因为怕他们带的钱财太多,路上不安全,皇后还特意安排了人一路互送,可谓是无微不至了。

明日便是太后的寿辰,顺熙帝和皇后原本是商议着明日一早才将荆氏的事告知太后的,殊不知哪里走漏了风声,太后老人家这日傍晚便得了消息,急急忙忙的往椒房殿赶来。

看到阔别已久的故人,太后和荆氏二人一时间泪眼婆娑,竟是抱头痛哭了许久。顺熙帝和皇后好一番劝慰,二人方才止了哭声,一起拉着手坐在一旁互相问着这些年各自的生活。

荆氏抹了抹眼泪,脸上是舒心的笑意:“当初听闻闯子认了个干娘,还教他们两口子做包子,我便觉得巧合,心中想着那人会做包子,又跟你一样姓姚,怎就那么巧呢。却原来,还真的是你。”

</div>

</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