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雾霾难题(1 / 2)
“你就是小楚?听国务院那边的同志说,你在研究治理雾霾的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徐春礼站在办公桌后,看着这个敲门走进来的年轻人,目光灼灼。
他今年五十六岁了,二十八岁毕业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环境科学与地质学双博士学位,回国后便进入中科院,拥有世界十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头衔,华夏国家环境科学协会理事长,燕京水木大学自然科学与环境系高级教授。如果不是看资料,很难相信这个穿着朴素,满头白发,浑身上下散发着知识分子气质的人,拥有这么多辉煌的头衔。
徐春礼现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部长,在中科院这种专家云集的地方,也是分量相当重的。对于这样级别的科技人才来说,直接同国家的最高层对话,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但徐春礼对于这次国家给他派来的这个年轻人,却是有些不理解。雾霾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多少国家研究了好多年了,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治理办法,难道这个年轻人凭一已之力,就能解决这种事情?
徐春礼是个纯粹的科学家,对于本职研究之外的事情,向来不是很了解。不过他拥有很多科研人员的良好素质,那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怀疑与探究的态度,而不是先入为主的一棒子打死。尽管这个叫做楚扬的年轻人,看上去和“科学家”三个字一点也不沾边,但徐部长还是对他表示出了足够的重视。
毕竟,国家不会随便推荐一个人给他。这里不是养闲人的地方。没有几分真本事,就算是后台来头再大,在这里也呆不住的。
楚扬从进门的时候,也在打量着这位五十多岁的老科学家。从他的身上,楚扬感觉到了一种纯粹的力量。这个人。应该是个很单纯的人,楚扬能够判断出,眼前这位,应该就是属于那种埋头搞研究的真正的科学家。
对于这样的人,楚扬是很尊重的。不管是干哪一行,只有真正醉心于其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科学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真正沉下去的态度,是不可能搞好科研的。
他冲着徐春礼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徐部长你好,我是楚扬。”
徐春礼又打量了楚扬一眼。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坐吧,具体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徐春礼开门见山,上来就说具体问题,显然是对于人情事故那一套都不是怎么通的。不过楚扬也并不介意这一点。这件事情本来就是答应了国家的,之所以要和中科院合作,也不过是想让整件事情完成的更加顺利一些。毕竟有些东西,靠楚扬亲自去做。需要协调的部门实在是太多了。虽然这些事情他也可以搞定,但毕竟很麻烦。
有了中科院这块金字招牌顶在前面,事情就好办多了。楚扬只需要动动嘴,剩下的事情让他们去实施就好了。
当然,国家这么安排,也是有一些小心思在里面的,不过就是想着靠中科院这些技术人员,从自己那里“偷学”去一点本事。对于这件事情。楚扬并不介意,净灵阵不过是聚灵阵的低级运用。但即便如此,里面所涉及到的修真界的阵法知识。也是和这个世界的科技格格不入的。这些从小就受到最正统科学教育的人,想要搞清楚这些阵法的原理,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就算真的被他们搞清楚了,也不是一件坏事。楚扬巴不得这些人里,出现几个悟性高的呢。到那个时候,相信这些人自己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了。中科院或许是个不错的地方,但比起修真来,相信诱惑力就不是那么大了。
楚扬点点头,在徐部长的示意下,坐到了房间里的小茶几一侧,徐部长则在另一则坐了下来。
看着这个年轻人,徐春礼也很好奇,想看看在治理雾霾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前,他有什么好的办法。
作为学环境出身的,徐春礼太明白目前的雾霾问题症结在哪里了。归根到底,还是华夏以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导致了环境恶化。但是,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追究起来,还真的很难说是谁对谁错。
发展经济错了吗?显然不是。不发展经济,国力怎么能强盛?国力不强盛,怎么能够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但是,发展经济要有一个过程,刚刚建国的时候,华夏国内的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西方那个时候的确有先进技术,问题是人家肯给你吗?
一切都要靠着自己摸索,技术不足,就靠人海战术,靠粗放式低效率的野蛮发展,这一切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而现在,这个阶段显然已经已经度过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夏的经济规模已经名列世界前列,甚至可以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抗衡了。然而,过快的发展,也让华夏吃到了环境的恶果。
单以燕京省而言,这个一省之内有着首都、海津两个重要大都市的省份,按常理说不应该有那么多的重工业。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在燕北省集中了华夏几乎半数以上的钢铁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大户。说到雾霾,这些企业是最大的元凶。曾经网上有一句调侃的笑话讲:放眼全球的钢铁产量,华夏第一,燕北第二,唐港第三!而唐港市离燕京有多远,不过一百多公里而已。这么近的距离,却拥有那么多重度污染的钢铁企业,雾霾能不严重吗?
但是,能够就此就怪燕北省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吗?能够因为这个原因,就关停掉那些高污染的钢铁企业吗?显然也不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燕北省的钢铁企业,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华夏的经济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今时今日,时代的发展已经让他显得有些不太合时宜,但这些功绩却不容抹杀。
再说现状。这些大型的钢铁企业,任何一个都是拥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工人的大型国企。真要将其关停、取消,这里面要面临多少问题?很多人在网上一提到雾霾,就嚷嚷着要关掉多少多少工厂,淘汰多少落后产能,话说得轻巧,不去具体做一下。又怎么知道这里面的艰难?
华夏政府现在提出,五年之内要减掉燕北省百分之六十的钢铁产能,对于任何一个业内人士而言,这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的是壮士断腕一样决心!
而现实的问题却是。雾霾越来越严重,人们每天都深受其害,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五年,对于这个庞大的计划而言,真心不算长了,但对于燕北省特别是首都的空气现状来说,却依然显得太过漫长!
至于在这之外的其他办法,那些所谓的环保专家、教授也想了不少。但都是微乎其微。大家心里其实都清楚,不从根本上解决掉污染物的排放源头,其他的任何手段效果都不大!
而世界上任何国家。在经历工业发展的大时代的时候,几乎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以前的英国伦敦,就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而现在的燕北省,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恐怕很有可能会重蹈伦敦烟雾事件的覆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