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1 / 2)

加入书签

正要打招呼,杨云就急急的走过来,说:“你可回来了,快去劝劝殿下,殿下正生气呢!”

“殿下不开心?怎么回事?”林清有些吃惊,在郯城,六皇子郯王就是老大,谁会弄得他不开心。

“还不是前阵子圣上的千秋节的事。”杨云叹气说。

这个林清知道,五月是圣上的千秋节,今年又是圣上的六十大寿,六皇子身为亲子,哪怕就藩按理说也得亲自去给他爹祝寿,不过身为藩王,没有圣旨不可以轻易离开封地,所以林清当时还特地写了份奏章,送上去,问郯王可不可以离开封地去祝寿,结果后来内阁传来诏令,说郯王殿下刚刚就藩,不易轻动,没让他们去。

杨云接着说:“殿下没能亲自去,就送了些贺礼去京城,今儿传来消息,说三位殿下在圣上千秋节上,挤兑咱家殿下送的贺礼寒酸。殿下听了,就有些不高兴,今日的午膳都没吃。”

“殿下送了什么?”林清问杨云,郯王府钱财送礼什么的向来是杨云管。

杨云忙从袖子中抽出一个礼单,说:“这个就是。”

林清接过来仔细看了一眼,说:“这礼不轻啊!”

杨云点点头,说:“今年是圣上的整寿,殿下又就藩了,自然不能薄了,殿下还特地让把礼厚了三分,所以如今被说寒酸,殿下才生气。”

林清听了觉得也是,任谁精心准备了礼物,却被别人贬的一文不值也会生气。

林清看着礼单,想了想,突然说:“杨总管,去准备笔墨纸砚和空折子。”

杨云虽然不知道林清要干什么,不过还是赶忙让旁边的小太监去拿。

等小太监拿来东西,放到旁边的石桌上,林清等小太监磨好墨,就拿着笔沾了墨汁,直接在空折子上写了一份奏折。

林清写完奏折,吹了吹,等墨干了,就把折子递给杨云,说:“把这折子给殿下看,他就不争气了。”

旁边突然伸出一只手,接过折子,说:“什么折子?”

林清转头一看,原来六皇子出来了,就笑着说:“殿下出来了。”

郯王在旁边坐下,说:“本来在屋里看到先生来了,还想着先生进来陪我说说话呢,谁知先生倒先和大伴聊起来了,就剩我自己在屋里生闷气了,这不就出来了。”

林清听了笑道:“殿下何必为这点小事生气,要是气坏了身体岂不是不值当的,殿下看看这份奏章,看看有没有消气。”

郯王翻开奏章,看到奏章前面是很俗套的请罪,大意就是惶恐送的东西不够好,惹圣上生气,但后面却比请罪的奏章多了一大块,上面详细写了郯王府的家底和封地的税收,表示自己准备这些贺礼绝对是尽心了,然后最后疑问了一下,三位皇子是如何在相同的俸禄还没就藩下,准备更多的贺礼的。

郯王看的眼睛一亮,对林清笑着说:“先生这本奏章,可是能狠狠的坑我三位哥哥一次。”

林清很无辜的说:“本朝亲王的俸禄是一样的,殿下就藩,还可以多得一份封地的税收,本来应该殿下在四位殿下中最富,可如今却好像殿下最穷,郯王府难道不该上道奏章问问么?”

郯王听了,顿时抚掌,说:“此话有理。”

两人相视一笑。

第一百零九(二更)

经过郯王的同意, 林清又把奏章好好润色了一下,就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城, 等奏章到了圣上的手里, 圣上果然将三位皇子训斥了一番。

消息传来,郯王听的暗爽,不过还是向林清抱怨道:“三位皇兄都把圈钱摆在明面上了, 父皇却只是训斥他们铺张浪费。”

林清喝着茶说:“就是因为许多事已经摆在明面上了,反而不好管,再说朝堂上三股势力纠缠已久,动哪个都能牵出一堆,圣上年纪已经大了, 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的,就让过去了, 哪里还愿意去大动干戈。”

“是啊, 父皇年纪大了。”郯王叹气说。

郯王突然问林清,说:“先生,您说,万一父皇…谁最有可能…”

林清皱着眉想了想, 说:“这个先生我真看不出来。”

如果说一开始大家都在猜测圣上是因为偏爱文贵妃,偏爱代王才迟迟不肯立太子, 可这么多年过去, 大家也算看明白了,其实圣上就是不想立太子,代王不过是圣上的一个借口。

郯王也知道这个大概除了他父皇本人知道, 别人谁都猜不准,就问林清:“那你说万一我那三个哥哥中的一个登基,我该怎么办?”

林清想都不用想,直接说:“如果其中一位殿下登基,殿下应该立刻写一份贺表,亲自去恭贺新君。”

“为什么?”郯王问道。

“当然是去露脸啊,殿下想想,那三位殿下现在已经斗的快老死不相往来了,其实一位登基,另外两位肯定心中有怨气,殿下这时候去诚心诚意的祝贺,新帝哪怕为了手足情深的好名声,也会对殿下大加赞扬,然后多给赏赐。”林清说道。

郯王听了,顿时笑了,说:“先生总是这么实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能有实际的好处,殿下管他谁登基干嘛。”林清说道。

“也对,反正我已经就藩,也轮不到我”郯王叹气道:“不过还是希望父皇能长寿一些,在父皇手底下,总比在某个皇兄手底下强。”

林清听了点点头,这倒是真的,亲爹再怎么差,都比兄弟要自在。

林清处理完贺礼的事,就开始帮郯王处理府中的公务,不过林清发现郯王对处理政务还是蛮有天赋的,他走的这一个月,郯王不仅把封地上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抽空还出去体察体察民情,看看自己分的三千户食邑怎么样了。

“殿下想买些耕牛?”林清问道。

郯王说:“从宋朝起,南方就实行精耕细作,所以粮食收成极好,后来北方也渐渐推行,我看了前朝的典籍,那是北方的收成,要比现在多三成。”

林清点点头,说:“确实如此,当时北方人口多,劳力充足,田地却有数,所以百姓大多精耕细作,以便多产粮食,可前朝末年,外族入侵,北方男丁十不存一,哪怕经过这些年修养生息,也还是田多人少,所以现在北方大多不会精耕细作,毕竟同样的时间多种几亩,远比精耕细作划算。”

“不错,就是这样,因为人手不足,所以北方大多不会精耕细作,而且还有不少贫瘠的田地被荒置,”郯王说道:“我的封地不小,可是食邑才三千户,更是人手短缺的厉害。所以想着用府中的钱买一些耕牛,租给治下的农户。”

林清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确实不错,有耕牛的话,干农活绝对快的多,并且更省力,不过还是提醒道:

“要是买了耕牛,肯定不可能一户一头,殿下最好和杨总管先考虑好租借或者分派的办法,省得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林清说道。

“这是自然,”郯王点头说:“这个确实要提前考虑好,要不岂不是好心办坏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