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2 / 2)

加入书签

“在七月出嫁前,你都待在伯府里好好反省,不必出府了。”

宜生瞪大了眼,正要挣扎,剧痛自脑后袭来,眼前一黑, 眼前纷繁的色彩变成黑白, 旋即连那黑白也消失, 意识陷入一片混沌。

***

第二日的朝会上,乌桓使者大大咧咧地跟着百官一起朝见皇帝。

皇帝笑意盈盈,似乎丝毫没有因为他的失礼而恼怒。

朝会的第一件事, 便是乌桓使者跪地向皇帝诉说乌桓部落的艰辛穷苦,使者巴拉巴拉说了一堆,说地眼泪鼻涕都要出来了,最后哭着恳请皇帝降下恩泽,搭救乌桓。

见使者哭的一脸磕碜的腌臜样儿,方才还笑盈盈的皇帝脸上立刻露出了嫌弃,但是,使者的话却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虚荣心,暂时也就忘了嫌弃乌桓使者有碍观瞻了。

大手一挥,身边司礼监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赏赐单子念了起来。

黄金白银,牛羊布匹,瓷器茶叶……林林总总各项赏赐足足念了将近半刻钟,封赏不可谓不丰厚。

然而乌桓使者却并不满意。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再次哭起了穷。

皇帝被他哭地心烦不已,恨不得直接喊人将他拉下去砍了,可想想他背后彪悍的乌桓,再烦也得耐着性子听。但听归听,他可不愿意再出血了,就现在这些赏赐,就割了他好大一块肉了,户部尚书都直说了,如今国库没钱,能挤出这么些钱物给乌桓已经不错了,若是再给多,他要建新宫殿的计划可就要推迟了。

所以,任凭乌桓使者哭穷卖惨,皇帝始终不动如磐。

哭了一会儿,乌桓使者似乎终于明白自己再讨不到什么好处了,只得悻悻地起来。

但起来后,他转眼又提出一个要求。

“皇帝陛下,我乌桓如今尚缺王后,恳请陛下赐一公主予吾王。听闻威远伯府舜华郡主容颜绝美,冠绝京城,臣斗胆乞求陛下,为吾王与舜华郡主赐婚!”

皇帝一听,乐了。

赐婚的事儿他早就跟乌桓使者沟通过,那时这使者只说要公主,要长得美的,倒没指定哪一个,他是听了人的劝说,他脑袋一热,拍巴掌就定了威远伯府的小姐,后来想想还觉着是不是有些草率了,他没见过那女孩子,也不知道具体什么个情况,万一不合乌桓使者的意,那不就白折腾了么。只是昨儿脑子一热直接让鹤郎去宣了旨,还特地让那女孩子的父亲今日上朝,事已至此,他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反正据说那女孩子的确漂亮地很,乌桓使者应该不会挑刺儿。只是心里到底有些不踏实。

如今倒好,乌桓使者自个儿提出来了。

能用个女孩子满足乌桓,让他少割点肉流点血,这买卖再划算不过了。

因此,乌桓使者话音方落,皇帝便迫不及待地应允了。

皇帝亲口玉言,封威远伯府沈氏女,舜华郡主公主封号,赐予乌桓王。

皇帝和乌桓使者这一唱一和地,就把事儿定了下来,堂下百官却大部分都还摸不清情况。

威远伯府沈氏女?舜华郡主?威远伯府什么时候出了个郡主?乌桓使者这才来了京城几天,怎么就听了这个舜华郡主的美名?而且……册封的公主可没半点皇室血脉,让这样的“公主”去和亲,可靠么?

一些人还在迷茫着,一个人却在司礼监叫道“沈承宣出列”时,袍袖一抖,仪态无比潇洒地越众而出。

第一次上朝会的沈承宣白面玉冠,锦衣绶带,满脸的意气风发。他来到大殿正中跪下,双眼瞄过御座的帝王,随即垂下头颅,跪谢恩典,言道定会教导女儿,使其不负君恩,以促邦交。

其声如金玉相击,字字清朗;其人如梅兰相映,飒飒盈香。

端的是一副好皮囊,不愧是昔日探花郎。

殿下跪着的脸孔突然从乌桓使者那貌丑又磕碜的脸换成这样一张皎皎玉面,皇帝不禁眼前一亮。

看着沈承宣俊朗的脸,他双目璨璨,一连说了三个“好”,大大称赞了沈承宣一番。

称赞完,沈承宣正犹豫着是不是该起来了的时候,皇帝扫了眼他身上的官服,关切地道:“听闻沈爱卿乃是探花之才,如今却只在礼部任闲职?”

一听这话,沈承宣不由有些窘迫。当年的状元榜眼如今皆已是四品大员,许多同科进士也比他如今的官职高,相形之下,他可算是过得十分不如意了。

如今被皇帝这般当着百官的面说出来,难免觉得无颜见人。

不过,显然皇帝说这话并不是为了讥讽他,待听到沈承宣低声道是后,皇帝略微沉吟后便脱口道:“以爱卿之文采风流,只任闲职实在是埋没人才,我看……即日起,擢沈爱卿为礼部侍郎!”

堂下百官纷纷倒吸了一口气。

礼部侍郎,这可是正四品的官职,沈承宣原来却不过只七品小官,皇帝金口一开就是三级跳,原因……只因为他曾是探花?且如今礼部已有一名侍郎,现在又平白多了个沈承宣,原来的那位侍郎大人怎么办?

不少人偷偷望向了原来的礼部侍郎。那位侍郎大人正苦这一张脸,想言不敢言的样子。

皇帝却显然没注意到这情况,他用欣赏又温和的眼神打量着沈承宣,捋捋胡须,叹道:“朕往日也曾听闻爱卿人才风流,只是一直无缘得见,今日一见,始觉传言非虚。”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

沈承宣被这话夸地脸颊涨红,而一些了解皇帝脾性的官员却已在心里纷纷扶额。

唉,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们这厢说地热闹,同在殿上的乌桓使者也没觉得受到冷落,他高高兴兴地跪地称谢,感谢皇帝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给乌桓。

于是,皆大欢喜。

——除了大吃一惊的渠易崧和渠明夷。

渠明夷当即就忍不住想要进言,却被皱着眉的渠易崧拉住了。

天子之命不可违。

有什么不妥也不能这时候说出来,不然不是打了皇帝的脸么?还是回去再商对策为好。

除了渠家父子,余下百官们少有关心威远伯府后院女眷情况的,因为威远伯府早已只剩名头,没了半点实权,根本不值得人费心了解。但因为之前闹出了跟云霓郡主比美这一出,因此殿上其实还是有不少人知道“舜华公主”真实情况的,他们都对皇帝的决定有些惊讶。

但没有人多说什么。哪怕他们觉得不合适,但那又怎样呢?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皇帝,而在送哪个女子去和亲这种小事上,皇帝有充分的权利任性。

没有人问过被送去和亲的女孩子愿不愿意,也没有人去问女孩子的母亲愿不愿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