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第742章 上帝之手(2 / 2)

加入书签

更没有人相信他们真的能撬动这块石板,最终在这片平静的土壤里,掀起平地惊雷,他们没有任何的超人能力,就是靠着馆藏资料、无数的电话回访、约见被害者、与利益集团僵持,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可谓是没有顽石,只有坚持信念的执笔。

在影片当中,墨菲计划中的小组成员,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记者,更是作为父母与社会人。

在西方,宗教与社会本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每个周末去教堂里寻求安慰的人们,如何审视代替上帝之手的神职人员,如何拒绝与抵御这些以上帝之名,亵渎孩童的魔鬼行径。

这是影片需要去坚定的立场。

当年这颗石子的抛出,引起了无限波澜,令人们在渴求上帝之手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假借神职,实际龌龊的潜在可能。

这样的事实,不忍面对也要接受,想要让影片足够出彩,最后的成片不仅仅要重现这个故事,表彰这几位记者,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社会人的责任心,在揭露残忍真相的同时,带给人们以希望。

就像他看到的资料当中的数字,从9到13,从20多到45,从70到最后的90,每一次随着调查而来的数量增加,都令人震动。

如果是这样的数量,人们一定是知道的。

也许,人们就是知道的,但他们自己选择了隐藏与沉默。

正是因为巴蒂-马龙和罗比-罗宾逊等人的推动,人们才有了途径,敢于在神圣的领域,指出黑暗的存在。

这一点影片中必须无比确定,即便天主教也无法反驳!

就在墨菲专注于新片的时候,CAA意大利分公司给他转过来一封信——教宗本笃十六世阁下的亲笔信!

虽然这封信洋洋洒洒写了三张信纸,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意思,希望墨菲能握住梵蒂冈教廷主动伸过来的上帝之手,取消《聚焦》这个项目!

“上帝之手?”

墨菲看完信就扔到了一边,如果真的是上帝把手伸过来,他肯定会跑过去抓住,看看这位人间的至高神之一到底长什么样,但他的仆人把手伸过来,还是算了吧……

“你真要拒绝上帝之手?”盖尔-加朵如此问道。

“摩西站在红海前,曾经对他带领的人说过,请大家相互扶持,牵着同伴,我们一定可以跨过海面,到达彼岸。”

墨菲抓起盖尔-加朵的手,“对我来说,上帝之手,就在我身边!”

盖尔-加朵喜笑颜开,“你真会说话。”

对于墨菲拒绝梵蒂冈方面,盖尔-加朵一点都不奇怪,以墨菲一贯的做事风格,同样和解才是怪事。

这些事很快就被墨菲遗忘了,最后几天的时间,他没有留在洛杉矶,而是带着小罗伯特-唐尼、詹姆斯-弗兰科、塞斯-罗根、乔纳-希尔和玛格特-罗比五大主演,再次飞到波士顿,与当年实际参与调查的记者们会面,继续完善每个角色和每个场景的严肃型与真实性。

过去的一个多月,他们已经来了波士顿数次,和每个人都聊过:律师、幸存者、家庭成员、前任记者、编辑、出版人,以尝试不同的叙事角度和那个时候的《波士顿环球报》。

记者是最难搞的人,他们都不喜欢被采访。

这些记者还发行了一本关于这个调查的书,但内容是接续在调查结束后,有点像是调查的“产物”,很可惜这本书并没有正常出版。

实际上,这部电影就是基于数百个小时的谈话以及大量的真实资料——不仅仅是记者,还有律师,前任编辑和出版人,任何墨菲与斯坦顿工作室能找到的人。

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讲,这变成了墨菲调查他们的调查了。

当然,在很多媒体记者的严重,墨菲因为拍摄这部影片的关系,变成了他们的朋友,因为这部影片彰显的正是传统的媒体和记者的操守与力量。

有一件事,就连墨菲这个喜欢互联网时代,喜欢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传统媒体的节操比互联网媒体要高,不说高山多少,最起码要高一点点。

这些在记者身上反应的更加明显。

比如《聚焦》,传统媒体的深入调查小组,可以花1年的时间追踪调查重大事件,选题还是相对的独立自主……

而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媒体太过泛娱乐化,想要这么做太难了,基本没有可能。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终归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点。

从波士顿返回洛杉矶,墨菲准备在摄影棚中开始《聚焦》的拍摄,不过正式拍摄之前,他还要关注另一件事情,美国电视电影金球奖到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