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第729章 议事(1 / 2)

加入书签

当今朝廷虽然势微,但是天子刘敦的法理性却毋容置疑。

即便曹操、诸葛亮等人心中不满,四处宣扬刘敦继位的不合理性,可是,他们却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挑战者。

其实早在刘协定都下邳之时,李贤就做了两手准备,为防不测,他将刘氏皇族血脉尽数救到了下邳。

眼下,曹操虽然占据关陇之地,却惊讶地发现,长安、洛阳没有一名刘姓皇族子弟。

刘敦继位已成事实,两年的时间,百姓们已经习惯了新君的存在,而李贤不像董卓那般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看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少有僭越之时。

曹操、李贤孰优孰劣?

刺杀献帝、决堤放水,曹操的名声已经臭不可闻,反观李贤,他通过三次赈灾,顺利挽回了民心。

就连五溪蛮地的诸葛亮都不得不承认,李贤收买人心的手段举世无双。

然而,谁能够想到,李贤又想出了开科取士的主意?

毫无疑问,此举一出,李贤将尽收天下士子之心。

兖州,曹操伤透了脑筋。

郭嘉、陈群、荀彧、贾诩齐聚一堂,他们惊讶地发现,数日不见,曹操的鬓角似乎多处了几根白发。

“诸位,公开取士的日子已经定下了,十月初九,还有二十日,你们觉得如何?”

陈群微微拱手,道:“使君,这些日子,我听说不少寒门士子偷偷潜入徐州,便是郡望子弟都有人争相效仿,此风断不可长,否则的话,关陇豪族首鼠两端,再想对付李贤可就难了”。

曹操叹了口气,“长文可有妙计?”

陈群涨红了脸,摇头说道:“士子好名,世家好利,此番李贤以朝廷的名义公开取士,为的就是拉拢世家人心,依我之见,除非河东也开科取士,否则的话,士子将尽入李贤囊中”。

曹操眼前一亮,“嗯,此计极妙,我听说开科取士遴选的官员,多数不能在家乡为官,我便反其道行之!”

陈群不忍心泼冷水,可是,郭嘉、贾诩等人的目光却让他不得不开口,“使君,关陇之地已经没有多余的官职了”。

曹操脸色一变,适才他只顾着高兴,却忘了这一茬。

李贤可以大肆封官许愿,是因为他夺了冀州、兖州,可是曹操呢?

兖州只剩下陈留一郡,河东数郡曹操又插不上手,他拿什么来封官?

丢城失地,曹操手中并不缺乏官吏人才,他缺的是资源。

残酷的现实令人心痛,曹操缓了半晌方才缓过神来,“诸位可有良策?”

陈群羞愧地摇了摇头。

曹操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到郭嘉身上,“奉孝?”

郭嘉无奈,只得分析起来,“主公,河东不同于徐州,这里的官职俱由郡望大族掌握,若是主公效仿李贤,公开取士,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意义不大呀”。

曹操铁青着脸,“士子是郡望大族的基础,他们若是走了,谁替我治理地方?不成,李贤此计太过毒辣,一旦事成,我将无人可用,诸位,士子东去,我绝不能坐视不管”。

荀彧犹豫一番,最终还是闭口不言。

曹操与李贤之间早已经势同水火,两人只能活下一个,再多的宽慰之言也没有用处。

杀死李贤,已经成为曹操的执念,就算曹嵩、夏侯渊等人活过来也是这样!

曹操环顾左右,希翼的目光越来越黯淡。

陈群、郭嘉已经黔驴技穷,荀彧忠于汉室,内心深处甚至力挺开科取士,指望他想出破解之道,显然不现实。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贾诩了。

“文和,可有良策?”

贾诩皱起眉头,嘴里道:“李贤此人向来谋而后动,他既然公开取士,必是有了万全之策,这时候,若想阻止难之又难”。

李贤的为人行事,曹操又何尝不知?

只不过,公开取士对于曹操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他无法静观其变,“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贾诩略一犹豫,嘴里道,“我有一计,只是此计环环相扣,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

曹操才不怕复杂,他怕的是没有办法,“快快道来”。

“既然开科取士无法阻止,不如我们搀些砂子,散布一些不利于李贤的谣言,比如说科场舞弊,重寒门,轻郡望之类……只要科考结束,总会有士子失望,那时候,我们的人鼓动一番,说不定可以让李贤难堪”

曹操眼前一亮,“文和此计绝妙,必可大功告成”。

贾诩却没有这么冷静,“使君,若想增加可信度,我们的人必须通过遴选,否则的话,一个失败者是没有说服力的”。

曹操陷入沉思,不得不承认,贾诩的提醒很有道理,只是,找几个士子掺假容易,可是,找到可以通过遴选的士子却很难。

再者,就算曹操找到了士子,他又如何保证对方不会反戈一击呢?

毕竟,李贤可以给予士子一官半职,而曹操呢?

封官许愿?

多数士子爱惜羽毛,他们不会作出首鼠两端之事。

找谁,这倒是一个要紧事。

不过,无论如何,曹操终于有了应对之策。

“奉孝,士子一事便交给你了,如何?”

郭嘉抱拳应诺,“使君放心,三五日之内便见分晓,绝不会误了大事”。

“如此便好”,解决一桩心事,曹操的心情略有好转,“五溪蛮地的局势如何了?”

“张绣、徐盛狡猾的很,他们不再强攻硬打,而是拉拢了一批蛮子,让他们相互攻打,短时间之内应该分不出胜负,不过,诸葛亮在五溪也待不了多久了”

曹操叹了口气,“刘玄德一死,仅靠诸葛亮、关羽又能支撑多久?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罢了罢了,且不提他,并州马超呢?”

“马超、韩遂混战多日不分胜败,只不过马超的粮草、军械不多了”

荀彧这时候开口说道:“使君,就在刚才,马超的使者已经到了,他们是为粮秣而来”。

曹操皱起,眉头,“借给马超势必要得罪韩遂,这粮草只怕借不得”。

“使君,必须借”

“喔?这是为何?”

“马超若是借粮而不得,多半会恼羞成怒,甚至有可能与李贤勾结,到时候,一旦赵云、马超合力,河东危矣!”

眼下,赵云勾结乌桓、契丹各族骑兵,声势已经极为骇人,如果连马超都倒戈相助,河东确实无法抵挡。

十万以上的骑军呀,只是想一想都头皮发麻。

曹操斟酌一番,只得应道:“也罢,那就答应他们,借些粮秣,只不过,韩遂那里也要支借一些,省得他来寻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