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僵尸(2 / 2)

加入书签

回到现在,僵尸已经没有了生存和出没的空间,老骨头也不经打了,那么,如何让僵尸出现?气势上不输给恶鬼?这正是《僵尸》所要解决的问题。

影片精于美术道具取景,那座大楼一出来,你不免心里惊呼:有鬼。

至于钱小豪这样的主人公,他从出场就是一副失魂落魄模样,那就难怪要招鬼,惹鬼上身。不过,恐怖体验挥之不去,但邻里之间却还是人情暖暖。

大排档一段戏,口味咸淡,知根知底,众人亲如一家,这大概也是导演的一种尝试,而不是让人与鬼一直纠缠,恶斗到底。

电影没有满足于携手得胜、恶灵退散的圆满结局,因为在故事行进中,《僵尸》已经鲜血累累,死人无数,很难回头。借钱小豪的双眼,《僵尸》留下了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局,就像你不知道,有颗陀螺最后有没有倒下。

在港片日益衰落的时代,麦浚龙这部《僵尸》无疑是对港片兴衰的一种缅怀。

纵观上个位面新千年后的香港恐怖电影,完全无法和全盛时期相比,数量越来越少。

杜星河穿越前的09年到14年这五年时间里,香港共制作的恐怖片不足10部,其中不少包括的是像《猛鬼爱情故事》、《迷离夜》、《奇幻夜》等这种以短片形式拼凑的恐怖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对恐怖片在香港市场的缺失而做的港片救亡。

麦浚龙执导的这部《僵尸》凑拍到制作,一共用了1500万的投资,这样的投资已经算是恐怖题材中令人垂涎的一部“大制作”了,但对于好莱坞来说,无疑是大巫见小巫,而这种种现象,也是个折射香港影市投资市场窘境的一个冷笑话。

可是值得肯定的是,《僵尸》的拍摄手法之新颖和超越,麦浚龙都有着功不可没的优越,这也是香港导演的明悟。

香港电影在恐怖片上的制作,曾经让人惊艳的题材让现在的人捧为经典。可现在能代表这恐怖片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大部分的人始终记得《倩女幽魂》里面的聂小倩,不是因为蒲松龄,而是因为香港电影,这足以证明当时香港电影的影响力足够去影响几代人了。

僵尸片作为香港电影中最为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片,林正英功不可没。可是这之后,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在这条路上取代或者超越他?

《僵尸》其实不只是一部恐怖片,他的成功在于对这种逝去的情怀所反应出的当代电影圈的自嘲。

作为二十世纪80年代比较具有代表性人物的钱小豪、陈友、惠英红……等等,他们都是香港僵尸片的参与者,而再次用他们来去诠释这部电影,其中多多少少要表达的东西,了解过这段历史的观众,其实都不难理解。《僵尸》所缅怀的东西是林正英时期旧版的香港僵尸片,这种独一无二的僵尸文化与林正英时代的那些“僵尸”有着很多不同的东西,包括姿态和造型上,而这些东西在麦浚龙手中,算的上开辟出一种新潮的品种。毕竟,如果拿着先人的东西啃老本,这片子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

因此我们看到的那些中日合并,并且带有浓浓的cult风格的场景时,我们不得不说这里的改变几乎在原有的林式僵尸片中颠覆了形象,而这里也不难理解,用戏中陈友所说的那句话可以解释:因为到我们这代,道士都没有了,别说僵尸了。——这一句话,也顺水推舟般的将故事推进,将练尸、养鬼仔、五行相生相克等中国传统的降魔方式给结合起来,把一个僵尸的故事本土化。

作为恐怖片的《僵尸》,其实是一个披着恐怖片外衣的爱情片。这在《僵尸》中的不少桥段的设计和对白的沟通中,麦浚龙其实隐藏了不少不疼不痒的信息。

就说钟发为何在临死前还要炼成最后一具僵尸,这情节的衍射中更多的是对僵尸片的不舍以及无奈。

而在结局中的那黄粱一梦,也是有很多值得去推敲的地方。所以说,能真正看懂《僵尸》的人,都是感受过香港电影的兴衰而有感情的人。

作为新生代导演,麦浚龙凭借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僵尸》一鸣惊人,确实是有着过人之处,在这点上无需置疑太多。

仅从剧情上的安排和导演能力就足以证明,他并不是外人所传闻的那种单纯的“富二代”,更不是早些年艳-照门刚爆出来时,借着阿娇炒作的烂性男。

当然,《僵尸》所给人的惊喜远不止这些,就说在处理梅姨的那几段戏中,那些感情的处理,还有那个长达四分钟的360°长镜头便可看出导演的作为以及演员的实力。

一个好剧本往往能让一些演员将演技发挥得极致,鲍起静和吴耀汉便是这里的第二个惊艳的地方。他们在《僵尸》里面的表演,都可以颠覆自己以往代表作而值得重新被定义。

说回影片故事,其实从来到尾都是以一种悲观的色彩来贯穿整个主线,再加上熟悉的老演员,很容易就将影迷的怀旧情结给塑造起来。

梅姨对丈夫的不舍与执着、死去的钱小豪,无疑不是对香港电影的兴衰而感到无奈。时代造就了港片的辉煌,也让港片在辉煌中迷失。

在上个位面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如果不变,港片早死了,麦浚龙的《僵尸》就是如此,传承着香港电影的香火,在香港电影衰败时期逆流而上,实是一部诚意之作。(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