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1 / 2)

加入书签

微微叹了一口气,他用一种忧虑的口吻说道:“张先生的话,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和受宠若惊。只是,如果没有吾皇陛下的恩准,我们社会革命党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

张孝准煞有其事的眨了眨眼睛,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语气说道:“哦,哦,克伦斯基先生,您的话应该说反了才是。正是因为有贵国沙皇当政,所以资产阶级人士到现在才毫无作为,相反在革命的洪流之中,你们的地位越来越弱,反倒是让那些无产阶级人士占据绝对的上风。请原谅我这番话说得很冒昧,可这的的确确是一个事实,您是一个聪明人,不应该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又或许是不愿意相信这个道理罢了。”

克伦斯基脸色变得更加深沉起来,资产阶级这么多年来企图发动政治改革,倒头来终归还是失败,就算是傻子也明白真正的阻力来自何处。

就在这时,张孝准接着说道:“没有武装的革命最终都不会长久,或许这一点克伦斯基先生您早有预料,所以这次才来到中国商谈购买军火。当然,就算有了军火也必须有统一的革命阵线以及革命决心,否则只能成为被人利用的棋子。”

克伦斯基对张孝准的这番话很是敏感,他其实早就应该想到,这些年沙皇一直在把国家杜马当一颗棋子,从来没有真正打算赋予国家杜马实权。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这些年一直努力想要改变沙俄的困境,最终受到了沙皇政权的阻碍。

“唉,”克伦斯基摇了摇头,无可奈何的说道,“您或许不知道我们沙俄国内目前的处境,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那么简单!”

“君主立宪制又或者是共和制,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国体形式罢了。对于克伦斯基先生以及社会革命党来说,你们现在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获得执政权。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沙俄国家自上而下的改造。所以,无所谓君主是否存在,只要这位君主能够接纳你们参与政治,这才是最关键也是最不可缺少的条件,您说是吗?”张孝准进一步暗示的说道。

卷八:世界大战 第1128章,定局南亚

“您的意思,是威逼吾皇禅位?”克伦斯基压低声音问道。

“哦,我的朋友,虽然我认为我们的关系发展的很好,但毕竟打交道的时间太短。我只是说出我们中国式的政治改革途径罢了,至于您刚才的那番话,是您个人的理解。”张孝准意味深远的笑着说道。

克伦斯基当然不是傻子,刚才张孝准的话明明就是这个意思,之所以否认还是为了避开干涉俄国内政的嫌疑。不过他不得不承认,以尼古拉二世横行霸道的做派,自然不会让执政权旁落,资产阶级要想参政完成国家政治改革,尼古拉二世确实是一个坚硬的障碍物。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联想到张孝准一开始所说的那番话,中国方面认为沙皇是阻碍中俄关系改善的一堵墙。结合刚才的话,不难理解中国是希望尼古拉二世退位,由资产阶级另立新的君主推行君主立宪制。

不管是从外交角度还是国内政治纷争上,在资产阶级参政、中俄外交关系改善、沙俄国体改革等等方面,中国的态度与社会革命党的利益简直是不谋而合。

克伦斯基对这次能够到访中国感到很幸运,尽管中国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最起码在现在这个阶段是存在共同的利益。

“真的很高兴能与您谈话,我希望从今天开始,中国方面能更了解我们沙俄帝国。两国之间矛盾只要有任何解决的途径,我们沙俄帝国都会不遗余力的去争取。”许久之后,他郑重其事的说道。

“我同样很高兴能听到您这么说。我相信今天是中俄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只要克伦斯基先生您真的愿意争取,我们中国绝对不会拒之门外。”张孝准笑着说道。

“那么,日后我们一定能够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了?”克伦斯基问道。

“这是当然。如果贵党真的下定决心进行一场大变革,我们中国方面一定会鼎力相助。”张孝准意味深远的说道。

“您的话让我感到很欣慰。”克伦斯基颔首应道。

茶会结束之后,张孝准、克伦斯基等人返回北京大本营。

接下来的几天已经没有太多正务需要处理,张孝准也没有太过频繁的跟克伦斯基接触。

南京总统府外交部早先就给出一个很明确的提示,俄罗斯毕竟是协约国成员,要想与俄罗斯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前提就是俄罗斯宣布退出世界大战。外交部希望这件事能由俄罗斯社会革命党来完成,只要社会革命党迫使沙皇政权做出这样的决定,那就意味着中国与社会革命党之间真正存在共同利益。

之前所提及的什么中俄关系改善、俄国内政改革、俄国资产阶级参政等等,这些实际上是社会革命党的利益所在,对于中国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共同的意向罢了。

没有共同的利益,中俄是永远不可能走到一块,这就要看社会革命党是否有这个觉悟。

在克伦斯基临行前的两天时间里,黎元洪特意来到北京大本营,为其引见了几名进步党和国民共进会的党政人员。双方在一起交流了一些政党之间的心得,中方人员间接的向克伦斯基透露了关于党派该如何发起斗争的方式,只要能够拥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以及给国民大众美好的许诺,这个党派就能轻而易举的成为执政党。

同时,黎元洪还特意带来几分国外的报纸,上面分析了世界大战目前的局势环境,以及各参战国国民对战争的厌倦。最后他还非常直接的告诉克伦斯基,世界大战无论谁胜谁负,沙俄既然已经从前线撤军,已经形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若是协约国胜利,沙俄捞不到任何好处,若是同盟国胜利,沙俄反而还会受到牵连。

听到这里,克伦斯基完全明白了中国方面的意图,虽然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毕竟黎元洪所说的话很有道理。既然沙俄已经从前线撤军,哪怕协约国侥幸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英法两大霸主都只会埋怨沙俄作战不利、擅自撤军,绝不会多给任何便宜。

他告诉黎元洪,等到返回俄国之后一定会将此次中国之行详细的进行讨论,并且表示会主动保持与中国方面的联络,一旦有任何进展就在北京与沙俄方面开始交涉之际,关于南亚的“议和”谈判也稍微有了几分进展。

吴绍霆将罗哈德少校留在昆明长达一个月之久,不过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还是让罗哈德与印度方面保持联络,省的印度方面还以为自己不屑之下处决了来使。

在之前的一个月时间里,吴绍霆并不是纠结于考虑“是否议和”这个问题,他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情报部门对印度方面虚实的侦查,确保这次真的是弗伦奇元帅下定决心要停战。他从始至终还是保持着怀疑态度,毕竟弗伦奇元帅派来使者进行谈判实在太突然了,在很多事情上都欠缺合理的解释。

直到三月下旬的一天,在印度的情报人员监听到几份德里与伦敦之间往来长途电报,证实了弗伦奇元帅与英属印度政府都已经认为南亚战争无法胜利,利用各种理由来劝说英国政府选择与中国议和。

虽然有了这几分监听电报依然不能百分之一百确定真实性,但对于吴绍霆而言这已经足够了。正如罗哈德所说的那样,只要中英议和谈判的消息放出去,整个南亚都会为之震动,到时候就算弗伦奇军团有什么阴谋诡计也大失人心在先。而中国玩弄舆论的手段那是老手,不想让这件事曝光都不行。

到了三月二十二日,大陆桥第一兵团、第二兵团会师曼谷,第一独立山地师、二十一师和二十二师则开始向缅甸方向转移。

毕竟曼谷是暹罗的政治、军事中心,哪怕暹罗军队一路溃败下来,但在这里依然聚集了十多万的大军。很多人都认为南亚战区司令部是在冒险,单靠两个大陆桥兵团就敢强攻曼谷,实在是太过托大。

然而何福光从来就没打算依靠军事强攻来拿下曼谷,不管元首行营是否与英国人在谈判停战,按照他的战略规划,只要能在第一时间拿下攻克缅甸全境,暹罗自然而然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种孤立无援不单单是战争层面上,从政治、贸易和交通上全部都是,缅甸是暹罗与印度之间唯一陆地连接地,东边的高棉、老挝早就被中国占领。

一旦缅甸失陷,中国就从地缘上完成了对暹罗的大包围。

到时候用不了多久,曼谷人心惶惶、士气不振,物资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岂不说中国可以抛出中英议和的消息,就算没有这码事,曼谷也会不攻自破。

大陆桥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目前的任务就是围困曼谷而不强攻,顺带巩固暹罗已经占领地区的治安。战争都进行了这么久,他们不在乎多消耗下去,胜利是早晚的事情。

当何福光将他的战略设想汇报到元首行营的当天,吴绍霆不仅立刻批准了这套方案,认为应该将主力部队尽可能都转移到缅甸战场,在占领缅甸之后顺便进一步威胁印度。除此之外,他同样是在这一天再次接见罗哈德。

罗哈德在昆明的这一个月时间并不好过,印度方面一直在催促自己尽快促成谈判,可惜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他连多见吴绍霆几次面都不容易,更别说谈判进展了。希望能第一时间与中国交流意见。

卷八:世界大战 第1129章,递交投降书

今天吴绍霆破天荒的要求会见罗哈德,这让他总算是长长舒了一口气,不管结果是什么,总比没有结果的要好。

这次会见安排在元首办公室,吴绍霆在等到罗哈德到来之后,没有任何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如果弗伦奇元帅真有诚意与我们进行停战谈判,那就先达成一项前提条件。我没有其他太多的要求,唯一的前提条件就是大英帝国承认在南亚战败,弗伦奇军团与英属印度政府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罗哈德怔了怔,一时间竟然无话可说。他万万没想到煎熬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头来却是等到这样一个要人命的勒索。虽然停战议和是弗伦奇军团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主动提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弗伦奇军团要向中国投降。

在前往昆明之前,弗伦奇元帅与英属印度政府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这次谈判是以出让海外殖民地为代价,换来的是双方等待的谈判地位。换言之,中国既然获得了想要的利益,凭什么还要求以战胜方的姿态来谈判?

这场战争并非不能继续下去,只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尽快结束战争反而会更有利一些。

按照吴绍霆提出的所谓“唯一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表明英国在南亚已经毫无战斗力,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向中国乞求和平。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不允许,谈判能够给双方都带来应有的利益,那就应该平等的谈判。

“元首阁下,你这么做未免太过分了。我们大英帝国只是希望能化解与中国的矛盾而已,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无法继续作战下去。如果您是诚心刁难,大不了就不必再谈,我们大英帝国和印度哪怕是战到一兵一卒也绝不容许羞辱我们的尊严。”罗哈德义愤填膺的大声道。

“是吗?议和是你们先提起的,谈判也是你们主动找上门,没有投降书怎么可能会有议和?难道你们的本来目的就是缓兵之计,为你们下一步的军事部署争取充足的准备时间?”吴绍霆冷笑着质问道。

“我们只是希望能建议一个平等的议和关系,因为在我们对战场的分析推测之后,所得知的是这场战争将会陷入一种两败俱伤的困境。为了中英两国能够共同避免这种大规模的消耗,所以才提起议和谈判。”罗哈德郑重其事的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