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决胜金殿下(1 / 2)
朱允炆的怒喝在金殿悠悠回荡。
被萧凡参劾的梁回,陈恕,陈堪三人冷汗如雨,待到杀气腾腾的殿外武士走到他们面前,一把摘下他们的官帽,三人这才回过神,他们浑身颤抖,两腿一软,止不住势的往地上倒去。
武士见机一抬手,一左一右架住了他们,接着把他们的双手反扭到背后。
三人一个激灵,立马挣扎着大叫道:“陛下!陛下!臣冤枉,臣冤枉啊!这是萧凡的构陷,陛下不可信他……”
萧凡转过身,冷冷盯着痛哭流涕的三人,将手中厚厚的奏章缓缓展开,念道:“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督察御史梁回受湘王冰敬五千两白银,南海珍珠二斛,美婢四人,洪武二十九年腊月,督察御史陈恕受周王炭敬六千两白银,金玉珠宝无数,洪武三十年二月,诸王入京朝贺,吏部给事中陈堪受燕王贿赂一万两白银,并许诺为其上疏开脱太孙驾前无礼之罪……”
萧凡语如冰珠,一字一句的念着三人的罪状,静谧的金殿内,群臣神色复杂,闭口不语,只有萧凡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三人的脸色渐渐变成了死灰,浑身冷汗淋漓,瘫软无力的任由殿内武士左右架着。
朱允炆面色却变得铁青,裹在大红龙袍下的身躯止不住的微微颤抖,他的腮帮子咬得紧紧的,眼中却非常罕有的闪过一抹浓郁的杀机。
萧凡念了十余条罪状,然后语声一顿,收起奏章,朝三人扬了扬,冷冷道:“还要本官继续念下去吗?你们三人的罪状,桩桩件件皆有据可查,铁证如山,现在当着天子和满朝文武公卿的面,你们自己说,本官哪一条哪一件冤枉你们了?本官给你们一个辩白的机会!”
三人这时方才完全崩溃,使劲挣脱了架着他们的武士,跪在金殿上朝朱允炆磕头如捣蒜,涕泪交加哀求道:“臣有罪,臣罪当诛!求陛下饶恕,臣以后不敢了……”
萧凡将手中厚厚的罪证交给殿内宦官,然后慢慢退回了朝班,闭上眼不言不语。
剩下的事,就不归他管了,朱允炆自然明白怎么做。
满朝文武看着三人哀哀求饶,数百人的大殿内鸦雀无声,众人神情复杂的看着三人,又不自觉的扭头看着龙椅上气得五官有些扭曲的朱允炆。
朱允炆只感觉胸腔一阵逆血翻涌,怒气已然冲上头顶,俊脸一片通红。
“梁回,陈恕,陈堪,你三人可知罪?”朱允炆语气冰凉。
三人颤抖着伏地而拜,同声泣道:“臣……知罪!求陛下饶恕……”
朱允炆星目含泪,长叹道:“皇祖父在世之时,官员贪六十两白银便被剥皮实草示众,你们食朝廷俸禄,暗里却收藩王贿赂,数额如此之巨,教朕如何饶你们?”
狠狠一拍龙椅扶手,朱允炆站起身勃然怒道:“朕若饶了你们,朝堂正气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朕如何驾驭天下官员?如何面对那些心向朝廷的百姓子民?如何对得起先帝在天之灵?藩王们比朕阔绰许多,你们为何不干脆奉藩王为主?还向朕这个皇帝跪拜什么!”
这话说得有点严重,满朝文武尽皆大惊,急忙面朝朱允炆跪下,齐声道:“陛下息怒……”
朱允炆毫不理会,暴怒大喝道:“左右武士,此三人不必入诏狱,勿复审,将他们直接押赴菜市,枭首示众!”
殿内武士轰应,将绝望的三人押出了大殿。
三人哀哀的求饶声渐行渐远,奉天殿内仍旧死一般的寂静。
满朝文武神色不一,清流一党面若死灰,麻木空洞的盯着前方,他们心神俱震,没来由的竟然生出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感,同时对萧凡神鬼莫测的整人手段更多了几分忌惮和惧怕。
众所周知,这三人是清流中的一员,朝会改革军制的议事还没开始,八名清流中坚分子莫名失踪,缺席朝会,萧凡又施雷霆手段,除去了另外三位清流大臣,清流在朝会中的言语权愈发势弱……还没与歼党对阵,己方阵营便少了整整十一人,接下来的朝争还怎么继续?
——萧凡这次是志在必得,铁了心要扫除障碍,推行军制变法了啊!
清流大臣们满怀惊惶,不由自主望向功勋班里的萧凡,却见萧凡睁着一双黑亮的眼睛正好也望向他们,双方对视,萧凡朝他们龇牙一笑,眼中却射出一道阴沉狠厉的光芒,像一只饿了好几天的狼,盯住了肥美的傻兔子。
清流大臣们尽皆一凛,浑身的鸡皮疙瘩都竖起来了,然后众人便又看见萧凡若无其事的从怀里掏出另外一本厚厚的蓝色封面的奏章,咧着嘴朝清流大臣们扬了扬。
清流们纷纷暗骂一声“卑鄙!幼稚!”
嘴上骂着卑鄙幼稚,但大伙儿却忍不住把心吊得老高。
另外一本奏章上写着什么?这个无耻的家伙还想整谁?清流里面还有多少人上了他的黑名单?
这个答案令大伙儿很好奇,但谁也没那个胆子敢去试探,这年头当官的,哪怕是自诩清廉的清流大臣,身为京官,每年收受那么多外官的孝敬馈赠,有几个是干干净净,清廉如水的?谁都有几件见不得人的事儿,那份奏章就像高悬在头上鬼头大刀,虽然还没落下来,却对大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原本拧成了一条心的清流大臣们,在萧凡不着痕迹的几次打击下,士气渐渐低落,由踌躇满志的对阵歼党,变成了消极颓靡的寻求自保。
攻守无形之中悄悄易位,朝堂风云诡变,一切已尽在萧凡掌握。
朱允炆端坐龙椅,深深呼吸几口气,压下了满腔的怒火,冷声道:“朕奉劝某些大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诸位皆是饱读圣贤书之士,圣贤的道理不必再由朕教你们了吧?你们若收藩王贿赂,何妨踏踏实实投奔藩王,再认明主?”
这番话说得很重,满朝文武凛然跪拜,齐声道:“臣等不敢。”
朱允炆长长舒气,神色郁卒道:“罢了,此事休提,朕今曰升大朝会,为的是商议军制变法之事,众卿有何看法,尽管面奏。”
殿下群臣一阵沉默,刚刚的风波在众人心头蒙上一层阴影,原本跃跃欲试的清流大臣们再也不敢冒头,他们被萧凡的手段吓怕了。
站在朝班中的萧凡左右看了看,见无人上前应答,于是萧凡整了整衣冠,清咳两声,缓缓走出朝班,躬身奏道:“陛下,臣以为,兵部茹尚书所提军制变法之议,……可行!”
群臣沉默,这是意料之中的答案,军制变法本就是萧凡撺掇茹瑺提出来的,这根本就是萧凡他自己的主张,他有什么不赞同的?
朱允炆眼中闪过笑意,道:“萧爱卿说说理由。”
“我朝军制混乱,从洪武二十六年以后便开始了,时蓝玉谋反,军中将领牵连者多人,先帝施雷霆手段,将有谋反嫌疑者一一斩杀,此举荡平了叛逆之将,为国除恶,然则也造成了我大明军中有带兵经验的将领缺失,军无良将则乱,这几年来,大明军中由于将领良莠不齐,再加上国无战事,大明各地都指挥使司,各千户所治下军士皆暗生暮气,艹练懈怠,军户代代相传,却一代不如一代,老迈孱弱者充斥军中,战力相较先帝洪武年间的骁勇将士低了许多,长此以往,我大明域内除了边军,尚有何勇猛之士可堪一战?试问朝中诸位同僚,倘若有一天鞑子攻破了长城,突破了边军封锁,策马南下,那时我大明谁可与鞑子一战?南宋亡国盖因兵弱将寡,朝廷[***],前车之鉴不过百余年,难道我大明也要步南宋后尘吗?”
萧凡顿了顿,缓缓环视众臣,道:“故,臣以为,大明军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军制必须要变,只有变,才能通!吾皇欲创大明建文盛世,若无强大的军力为后盾,盛世不过是空中楼阁,转瞬便崩塌,强国之根本,在于先强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之所以创建煌煌盛世,是因为他们先打造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使得四方蛮夷番邦衷心臣服,以致我中华上国德被宇内,威服四海,我大明欲功盖唐宋,非强军不能竞功,若欲强军,必先变革军制!所以,臣请陛下恩准变法,大明强国,请自今曰始!”
一番话铿锵激昂,掷地有声,在大殿之内悠悠回荡,如同一道春雷,为这混沌的人世炸开了一片朗朗乾坤。
群臣再一次感到了震惊,朱允炆坐在龙椅上却听得满心振奋,眉开眼笑,忙不迭的笑道:“哈哈,好,萧爱卿心怀社稷,朕心甚慰,如此,朕便恩准……”
“慢着!”一道怒喝打断了朱允炆的话。
众人愕然望去,却见刑部尚书杨靖站出了朝班,他先狠狠瞪了萧凡一眼,然后面朝朱允炆奏道:“陛下,军制改革动摇国本,非同一般,怎可如此轻率决定?此事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不可不慎,望陛下三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