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蹲点打援(2 / 2)

加入书签

方志文叨叨的说了半天,最后才在甄翔尴尬不耐的表情中收住了话头,挥了挥手道:“好了,去吧,一切小心!”

“知道了,主公!”

看着出笼的鸟儿一般的甄翔带人离开,方志文看了太史昭蓉一眼,太史昭蓉没有笑话方志文的意思,而是觉得心里很暖也很羡慕。

“我们也走吧,我们绕过益国往益国西面的广县去,作出攻击广县的架势,迫使广县援兵不敢出城。”

方志文和吕布没有急着继续攻城,而是要先将青州西北部的黄巾阵营的玩家打怕,打得他们都不敢出城最好,方志文向西威慑临淄,而吕布则带兵向北威胁临济,将一切野外成建制的部队都尽量消灭掉,希望彻底打垮玩家的战心!

灌亭被孔融的部队拿下,当夜,一支神秘的骑兵在灌亭与寿光之间设伏,全歼了寿光往援灌亭的六万玩家部队,然后回身轻取寿光。

没到天明,寿光易主,随后,在青州西北的玩家势力纷纷的收到了这个重要的消息,官军终于开始向青州的玩家势力动手了,而且不动则已,一动就是雷霆之势拿下了寿光这个前沿阵地,寿光一失,通向临淄和临济的大门就敞开了,玩家们顿时慌了。

反攻寿光,顿时成了大家的共识,问题是,玩家的部队是四散在各地的城池中的,在临淄和临济两座郡城中,都是属于联军xìng质的安保部队,真正的主战部队却是不会被放在这里的,这也是为了这两座城池的安宁着想。

但是现在想要反攻寿光,就只能分别从各自的城池出发,汇集到寿光以北的某个地方集结,于是,玩家们很自然的选择了东安平和益国这两个城市,而方志文与吕布,正是要打击那些向这两个前沿城市聚集的部队。

其实这算不上什么神机妙算,而是一种必然,玩家们并没有做错什么,真要说有错的话。就是他们应该集结成更大的部队一起行动,而不应该托大的分头并进,或许玩家还是忽视了官军骑兵的大胆,以为官军会全力巩固寿光。

如果他们知道动手的是战神吕布和黑魔方志文,也许就不会这么大胆分兵前往集结点了,这两个人号称野战无敌,都是专家们嘴里反复告诫的。在野外需要尽量避免朝面的对象。

七月三rì一天,吕布和方志文的部队分成四个集团。分别突袭了合共八支前往东安平和益国集结的玩家部队,这绝对是出乎玩家预料的狠狠一击,两人的动作实在是太迅速了,顿时将青州黄巾阵营的玩家势力打懵了。

他们实在想不到官军的胆子这么大!官军的战力出乎预料的强!直到傍晚,吕布的身份终于曝光,青州的玩家们才知道,自己面对的原来是天下无敌的战神。怪不得触之即溃呢!而方志文是极端无耻的,一直都不亮明旗帜,甚至面挡都没有抬起来过,所以,黄巾阵营的玩家们还以为只有吕布一家到了青州。

只有那些顶尖的玩家的势力,才能从吕布神奇的出现在青州这点上,看出背后有方志文的身影,直到他们发现在今天的突袭战里面出现了重弩龙骑兵这个丰宁郡特有的兵种,更让大家明白,在青州搅浑水的人。肯定不会少了方志文。

这两人都是野战无敌的牛人,擅长的又都是来去如风的骑兵,因此整个青州的西北部都有可能会落在两人的铁蹄之下,更危险的是接下来,接下来冀州的部队不会不会渡河南下?盘踞在北海的朝廷阵营的玩家部队会不会趁机出击来捡便宜?别的地区的玩家部队又会不会来凑热闹?

说起来,青州西部还真是块大肥肉啊!现在玩家们发现,自己已经咬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的这块大肥肉,自己好像没有能力守得住啊!

既然野战不敌。那么就只能依托坚城防御,就算吕布战力无双,但是面对临淄、临济这样的坚城。想必也是没辙的,可惜的是。玩家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各自为战就给了吕布和方志文各个击破的机会,而临淄城虽然坚固,但是最后变成一座孤城的话,也只有失败这唯一的下场。

当然了,现在就认定黄巾阵营的玩家势力愚蠢肯定是不对的,他们不但不愚蠢,相反都很聪明,问题在于现在他们之中没人敢做出头鸟,去野外试试与吕布争锋;其次,大家心里都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刀子没有割在自己的身上,是感觉不到疼痛的,侥幸心理是人类很难摆脱的痼疾。

在华夏的历史上,这种情形屡见不鲜,千万不要以为当权者都是笨蛋,只不过是太自私罢了,所以中原屡屡被胡族攻破,到了最后甚至被外族攻占,差点亡国灭种,这都是因为国人私心太甚的缘故啊!

而现在青州的西北三郡,再次上演了这各扫门前雪的情形,换而言之,他们完全落尽了方志文与吕布的算计之中,吕布当时大赞的不仅仅是方志文的简单实用的战术,更是在赞赏方志文对人心的计算,如此一来,等待青州西北黄巾阵营玩家势力的未来,就只剩下了败亡一途。

同一时间,青州西北各郡遭到了吕布突袭的消息也扩散了开来,首先知道的自然是冀州的世族和北海郡的玩家势力,这两方势力都明确的从这个消息中看到了诱人的利益,嗅到了金钱铜臭味和地盘的泥土芬芳。

而据守泰山的黄巾军,虽然明知道玩家势力各自为战迟早是败亡,却苦于没有办法和能力改变这一切,也没有勇气和势力去挑战吕布,黄巾军也一样是要保存实力的,他们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奈何这个‘唇’实在是不配合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