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1 / 2)

加入书签

韩贤与蔡俊同是广宁郡石门县(山西寿阳)人,其实高欢受任晋州刺史时,麾下豪杰除亲族乡党外,大多三种来历。

其一自然是刘贵代为调派。

其二是窦泰的太安郡同乡。

其三则是蔡俊的广宁郡同乡。

尔朱氏灭亡之际,早就与高欢暗通款曲的韩贤据建州来降。

因而作为广宁派系的成员,哪怕他投靠得晚,在高欢心中到底还是自己人。

第三百零六章 病根

有诗开篇曾言: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作为统御三河并北疆六州的高氏来说,其内部同样派系丛生。

但最重要的还是围绕晋阳与洛阳两个权力中心,或者说高欢与高澄父子而产生的派别之分,这也是军政二元的特殊制度下所出现的必然结果。

直至太昌六年(公元537年)高澄于晋阳归权以后,彻底收获高欢信任,才得以在他的允许下,与晋阳派系接触。

哪怕高澄在洛阳拥有自己的文武班底,对于晋阳元老们,依旧需要折节下交,对于偌大的关东来说,单靠他在洛阳培养的心腹来治理,远远不够。

所幸,高澄在晋阳与一众元老的交流可谓轻松加愉快。

信都建义以前,高欢才受封渤海王,高澄便被确立为世子地位,又因过早参与军政大事,这些年立下赫赫功勋,高氏并不存在继承人争议。

尤其是高欢将儿子们送往洛阳由高澄教养,这么明显的信号下,自然也不会有人再去投注其余诸子。

原时空中,高澄虽然严厉打击鲜卑勋贵,却也只有侯景脑子缺根弦,喊出:‘高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

侯景坐镇河南十余年,仅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举城响应,人心所向,可见一斑。

鲜卑勋贵借侯景反叛一事猛烈抨击曾打压他们的崔暹,认为是崔暹逼迫过甚,才最终逼反了侯景,请求杀崔暹以谢天下,一如七国之乱,汉景帝诛杀晁错故事,可谓群情激愤。

然而只需陈元康对高澄一番言语,坚定其信念,鲜卑勋贵们骤然爆发出的多年积怨,还是被轻易压下。

原主接班以前,于军事尚未有建树,吞并淮南也是在其掌权以后,尚且有如此威信,而小高王十年来,无论军政,皆是功勋卓著,硕果累累,更使晋阳勋贵信服,韩贤只是其中之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