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531节(2 / 2)
只要稳扎稳打,一口一口啃下去,江东必然扛不住。
“如若……桓温与谢安精诚团结,又当如何?”李俭问道。
李跃笑道:“桓温如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若不入建康,军心立即崩溃,荆襄失守,非比以往北伐之败,桓温要给追随他的人一个交代。”
上位者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也会受到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司马家窜了曹魏,晋朝权臣辈出,石虎杀了石勒满门,父子兄弟互相残杀,羯赵轰然倒塌。
有很多事,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变的。
“儿臣明白了,桓温其实已经没了退路。”
“不错,晋室之败早已注定,我们拿下荆襄,只是加快了这个过程。”李跃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江东那群人能精诚团结。
除非桓温忽然死了,不过目前桓温年富力强,正活蹦乱跳。
谢安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调和,却无法消弭这种自司马家立国时便埋下的矛盾。
眼看到了年底,李跃让李俭亲自去慰问中军将士,赏些粮食、牛羊肉,拉近太子与将士们之间感情。
李跃没有这时代君主常有的猜忌之心。
黑云将士对自己的忠诚,不是一两次小恩小惠就能收买的。
否则这么鸿胪司、校事府这么多年白干了。
李跃自己也去拜访王猛,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体,强令他休沐两个月,过一个好年。
“该放下就要放下,不能什么事都往身上揽,你不在尚书台,一切不都运转正常?大梁已经今非昔比了。”
“臣这些年劳碌惯了,闲下来,全身骨头痛。”王猛辩解道。
“那你就要多多适应,开年之后,朕准备将尚书台改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行三省六部制,以后能分摊你的压力。”
十六国南北朝,权臣辈出,朝代更替频繁,李跃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制度不健全。
得势之人,动辄大权独揽,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加九锡,都快形成一套标准流程了,如同桓温一样,站在那个位置,就不得不走下去。
而到了隋唐,权臣枭雄就越来越少,原因便是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政权趋于稳定。
隋唐的各种制度也是十六国南北朝,一代一代摸索出来的。
能被这么多君王选择,肯定是符合时势的。
王猛目光闪了闪,“此制的确利于国家稳定。”
李跃望着他,但凡才能卓绝之人,大多对权力异常痴迷,但比起人治,李跃更相信一个健全的体制。
在这个体制下,才能卓绝之人能更得心应手。
忽然之间,气氛有些僵持。
将尚书台拆分,在外人看来是削王猛手中权力之举,但只要于国家有利,李跃就会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
“景略能明白朕之心意再好不过。”李跃笑道。
王猛的身体状况也不支持这么高强度的干下去,国家越来越大,从辽东到龟兹,什么事都摊到王猛身上,压也能将他压垮了。
三省六部二十七司。
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
门下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策和具体事务。
六部,每部管辖四个司,其余校事府、鸿胪司、海航司由皇帝本人直辖。
互相制衡,不会使一家独大,也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制度。
不会出现军政财权一把抓的状况。
“陛下心意,臣岂能不知晓?后汉魏晋两赵,之所以倾覆,皆在权力过度集于一人之手,上能废黜皇帝,下能制衡百官,若为居心叵测之人占据,立有王莽董卓司马懿之祸也。”
三省六部是历史趋势,李跃只是将其提前而已,避免后来的摸索试验阶段。
即便施行,王猛依旧是大梁首相。
“今日就不谈国事了,当痛饮之。”李跃难得奢侈的带来几坛葡萄酒。
拿下龟兹之后,中原与西域贸易畅通起来,蒲陶酒的价格一落千丈。
寻常富户也能喝的起,也许是受李跃的影响,蒲陶酒在洛阳极为流行。
“哈哈,陛下说的是,今日一醉方休。”
第七百一十一章 妥协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返回顶部↑